• 罗俊院士团队测出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为了解开牛顿留下的谜题罗俊院士团队测出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本报讯(记者 王潇潇 高翔 汪泉) 据说牛顿是因为一颗砸到自己脑袋上的苹果,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要计算万有引力的大小,就得知道万有引力常数G的值。300多年来,全世界不少科学家都在努力测量G值并让它更精确。 8月30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我校罗俊院士团队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的研究,其研究测出了截至目前最精确的G值。《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这项实验是“精确测量领域卓越工艺的典范”。 本次发表的论文题为《采用两种独立方法精确测量万有引力常数》(Measurements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using two independent methods)。我校引力中心博士后黎卿,中山大学天琴中心副研究员薛超,我校物理学院博士生刘建平、邬俊飞为共同第一作者,引力中心杨山清教授、邵成刚教授和罗俊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代表的是,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看不见的粒子,任何物体之间都像苹果和地球之间一样,具有相互吸引力,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0世纪80年代,罗俊团队开始用扭秤技术精确测量G值。1999年,他们得到了第一个G值,并被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录用。2009年,他们发表了新的结果,成为当时采用扭秤周期法得到的最高精度的G值,并且又一次被CODATA收录。 如今,经过又一个10年的沉淀,罗俊团队再次更新G值。“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对完全自制的扭秤系统进行改良、优化设计。”罗俊说。为了增加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该团队同时使用了两种独立方法——扭秤周期法、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测出了两个不同的G值,相对差别约为0.0045%。 《自然》杂志评论称,通过两种方法测出的G值的相对误差达到了迄今最小。目前,全世界很多实验小组都在测量G值,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2014年收录的14个G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相对差别约在0.05%。 尽管数值的差距在缩小,但真值仍是未知。罗俊告诉记者,要解决目前G值测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国际上测G实验中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也需要国际各个小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当各个小组实验精度提高,趋向给出相同G值的时候,人类才能给出一个万有引力常数G的明确的真值。”罗俊说。

  • 研究生新生踏上新征程

    研究生新生踏上新征程 本报讯(记者 汪泉)9月5日,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上午,7000余名2018级研究生在主校区迎来人生新起点。 大家现场一同观看了黄群校友事迹视频,用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学习黄群校友初心不改、信念当先、许党报国的精神。 校长丁烈云讲述“第一课”,寄语大家面向新时代,在建设卓越华中大、迈向世界一流的进程中,与人民同心同向,与时代同频共振。他指出,面对当今中国的伟大变革,新时代的华中大人要坚持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研究生新生要做到:担国家责任,做中国智慧的创造者;发时代先声,做中国故事的先行者;立天下大德,做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他还叮嘱同学们,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心态,在未来的日子里吃得了苦头、受得了委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追求卓越,臻于至善。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小洁希望同学们在深入学习黄群校友精神时做到:在砥砺志向上下功夫、在追求卓越上下功夫、在务实担当上下功夫,以崭新的姿态开启研究生学习的新篇章。 新生代表、2018级机械学院硕士生闫新宇,国际学生代表、2018级公管学院博士生楚克,在校生代表、2011级物理学院引力中心博士生刘建平,导师代表、经济学院卫平教授分别发言。 校领导丁烈云、马小洁、湛毅青、周建波、马建辉、许晓东、梁茜、谢正学、解孝林参加典礼。院系党政负责人、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全体2018级主校区研究生和国际学生参加开学典礼。 大家现场聆听了学前教育报告会,为研究生生活做好准备。 下午,同济医学院201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暨新生入学教育大会在医学院体育馆举行。 副校长解孝林对大家勇于献身医学表示欢迎、祝贺和感谢。他希望大家把在华中大深造作为奠定学术基础、培养创新能力的新起点,努力成为同济精神新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强调,“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面对国家的召唤,同学们要塑造高尚品格,磨砺严谨作风,培养创新思维,勇担国家责任,将自身的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祖国健康事业。 导师代表、基础医学院孙立栋教授,在校生代表、医学研究生会主席张谦,新生代表、2018级博士生房含峄分别发言。 全体新生共同观看了同济医学院110年纪念宣传片并进行了医学生誓言宣誓。 校研究生院负责人、医学院负责人、各院(系、所)和附属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医学院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院(系、所)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和全体研究生辅导员、1000余名医学研究生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 师生好声音 开启精彩新学期

    师生好声音 开启精彩新学期 9月3日,新学期上课第一天,校园里结束了近两个月的沉寂。 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问候,课文、单词铿锵有力的诵读,最后是“叮铃铃”清脆响亮的上课铃声。 这是专属9月校园的好声音、风景线。在教学楼里,一切秩序井然、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怀抱新的希望,充满活力走向前方。 迎着朝阳,学子精神抖擞迈入东九教学楼。 青年教师向老前辈请教经验。 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引得学子学习兴致高涨。 诚挚交流传递讲台接力棒 他,出生于1945年,73岁,在讲台上站了30多年;他,出生于1985年,33岁,第一次站上讲台。在西十二S305教室,电信学院退休多年的容太平教授和电气学院青年教师袁召,因为一门课而相遇。 要想顺利站上讲台其实并不容易,每个年轻教师都得提前“考试”,先试听其他教师的课进行培训,然后再试讲。已经顺利“过关”的袁召要讲的第一门课是“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暑假期间,他就为课程做了充分准备。例子应该怎么讲,是不是要有互动,课堂上的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学生反应……关于“实战”,他已经默默地在心里演练了许多遍。 上课时,坐在后排的教学督导容太平认真得像一名学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下的都是要点。下课了,他又变成一位既严厉又和蔼的老前辈:“准备很充分,这么多内容能讲得清清楚楚不容易,只是在举例方面还是要注意一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直击要点,把听课心得娓娓道来。“举例子时没给学生说清楚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与辐射强度有关,有点担心学生产生认知偏差或恐慌。”袁召擦擦额头上的汗:“互动准备的少了点,课堂还可以再活跃点。容老师,把您的电话给我吧,这样我还能请教您。”小青年虚心求教,老前辈倾囊相授,相互交换电话号码和微信,这对年龄差达40岁的CP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接,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自我介绍背后藏有大道理 “我是女博士,有灭绝师太的严厉;我是巨蟹座,也有与生俱来的求真精神和温和态度。”上课铃声刚响过,董慧教授如此“对立统一”的自我介绍一下子就激起了化学与化工学院临床八年2017级近200名同学的好奇心,让大家跟着她一同进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精神世界去探索。 如此顺利的“开学第一课”让董慧觉得“提前近两个月的备课没有白费”。原来,这学期课程换了教材,为了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董慧从7月份就开始了备课,周末也在办公室准备了很久。在她的授课PPT上,马克思、卢梭、罗素等均是“哲学全明星阵容”的成员,每个人的代表作、主张和星座都清晰地罗列着。 “新的学期,新的教材,希望同学们和我一起,以‘学以成人’的主题为目标,共同探索真理,做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奋斗者、追梦人。”董慧说道。 “嘀嗒”闹钟奏响学期前奏 没想到,闹钟的嘀嗒作响声成了外国语学院王卫平副教授新学期授课的前奏。外出访学一年后重新登上讲台的她,居然还有些小紧张:手机上了闹钟不放心,把家里闹钟找了出来,发现不走,晚上10点又出去买了新闹钟回来……因为备课到凌晨1点,为了不耽误上课,她还把手机、闹钟都定到6点半——结果,早上6点不到就自然醒了。 “英汉翻译”在王卫平看来,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她用一位2014级优秀学子的求职故事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雇主为她开出了千元的时薪”,王卫平强调,“尽管物质回报是非常片面的判断标准,但也能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这个“实用”的切入点也让同学们沉下心来,进入“英汉翻译”的世界。 “咚咚”鼓点中传授专业知识 “咚咚咚”带有异域风情的鼓点声吸引了东九D301教室里光电信息学院2016级本科的同学。这里可不是音乐课,而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堂。鼓点声来自主讲教师曹丹华教授播放的一小段视频:机器手臂握着鼓槌,跟随演奏家的节奏,敲出轻快的鼓点。 “要实现这样的功能,该设备应该如何设计?”视频可不光是用来给大家“提神醒脑”的,曹丹华抛出了其中的关键问题。“信号采集、处理,电机驱动……”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进单片机的世界。“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在我们的课上将得到充分展现。”曹丹华介绍了课程安排,重点推介了实践环节。从原理分析、软件编写到硬件制作,同学们将在这门课上体验一件标准产品的设计制作流程。 本学期,曹丹华将为6个班的学生分两批讲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过这门课,希望让大家掌握丰富的理论,培养扎实的动手能力,为日后的工作科研打下基础。”她说。 课堂响起潮流神曲 还未到上课时间,东九C402教室偌大的课堂就坐满了。新闻学院“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主讲教师唐海江教授,用神曲《马克思是个90后》打头,开启了第一堂课。他说,要真正学好这门课,不能模式化地背诵马克思主义,而是要通过阅读马克思的相关传记,实现“从认识到理解直至升华”这个过程,从而才能立体地掌握精髓。学生吴雨纯说:“我感觉唐老师的课讲得特别有深度。他还会通过微信、邮箱等很多方式随时解答我们学习中的疑惑,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老师。” (记者 汪泉 梁曦 牛晓丹 张雯怡 粟晓丽 郭雨辰 范千 辛国胜 朱必勇 摄影报道)

  • 7000余名“新科”HUSTer喻园启航

    7000余名“新科”HUSTer喻园启航 本报讯(记者 范千)9月4日,2018级本科生在开学典礼上打下华中大烙印。校长丁烈云以“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艳”为题,叮嘱大家在新时代要勇担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丁烈云欢迎2018级“新科”HUSTer共聚喻园,成为这所森林大学的新主人。他指出,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文情怀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粘合剂,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所有青年学以成人的“必修课”。华中大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历经60多年时光流转,始终把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理想、高尚人格、人文情怀、能力完备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作为矢志不渝的使命。丁烈云希望同学们要做到心系家国,肩负时代重任;以德养人,涵养人文情怀;求是创新,筑牢文化根基;在华中大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扣好人生中每一粒扣子,用实际行动让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艳。   校领导向新生代表致赠校徽。7400余名本科新生佩戴校徽,正式成为“华中大人”。 3天前才从部队服完兵役的同济医学院2018级新生向祺作为新生代表发言。他号召同学们成为健康阳光、充满正能量的生力军,格物致知、勇攀高峰的勤学者,有责任、有担当的践行者。 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校胡吉伟班班长张桐川作为老生代表发言。他告诉学弟学妹们,华中大是梦想生根、发芽、开花的地方,要勇敢尝试,挖掘潜能,汲取养分,用技术改造世界,用知识回报社会,勇当爱国励志奋斗者,争做求真力行圆梦人。 校领导向2018级本科生教师班主任代表颁发了聘书。 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史铁林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勉励新生珍惜有限的学习时间,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质疑,善于交流;学会感恩,有敬畏之心;练就一个强健的体魄,培育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豁达的健全人格,在中国民族崛起的大潮中实现人生价值。   校领导丁烈云、骆清铭、马小洁、湛毅青、周建波、马建辉、许晓东、梁茜、谢正学、张新亮等参加典礼,梁茜主持活动。院系党政负责人、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2018级本科生教师班主任代表、全体2018级本科生和留学生参加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