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代表委员议国是

    两会代表委员议国是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3日在北京开幕。我校5位参会代表委员分别就工程大数据平台建设、高端芯片制造人才培养、工业数据保护、农村医疗、健康中国等话题提出建议。本报特选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刊登的我校代表委员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建设工程大数据平台 在建造领域,我国已经有多个方面是世界第一。但是,建造行业里还存在许多粗放式、碎片化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产品性能欠佳,许多建筑寿命不到30年,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安全生产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建造垃圾排放大,带来环境的污染;生产效率也有待提高。我们应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建设工程大数据平台,在工程建造领域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进行深度融合。用数据化技术,通过全过程规范化建模,通过数字链驱动工程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建造和服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功能。 人大代表、计算机学院院长冯丹—— 系统培养高端芯片制造人才 目前,我国高端芯片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成果产出尚达不到社会的期望值。究其原因,高端芯片的设计和生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我国还处于补短板和追赶的阶段。要补上短板,这个阶段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我们应当对当前使用量大的关键存储芯片实现国产化,打破垄断,、;另一方面,应部署下一代存储芯片的研发,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因此我国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芯片企业加入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培养的人才提供实践基地。 人大代表、华工科技党委书记马新强—— 尽快制定工业数据保护法 当前,国内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注重产品研发、设计,而对信息安全重视不足,仍然以传统IT信息安全为主,针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投入也极为匮乏。鉴于制造业关键数据保护的紧迫性和国内相关立法的缺失,应在重要工业城市加快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推进其与工业制造业的协同创新,加快构筑网络安全屏障,推进关键技术及成果的应用推广。 政协委员、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 推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要提高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是一个好办法。而更重要的是,应该加快推进县域内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医院的医共体建设,实现医务人员、患者在医共体内合理流动。在医共体里面人财物是打通的,人员可以自由调配,这样就更有利于人才的培训、职业生涯的提升,以及绩效的鼓励等措施的发挥。

  • 初春纳贤忙

    初春纳贤忙 3月2日,我校2019届毕业生春季供需见面会举行。全国各地的285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贤纳士,我校及周边高校近8000名学生前来应聘。校长李元元、副校长梁茜深入供需见面会现场,与用人单位交流,了解用人需求,鼓励同学们抓住机遇。 本次供需见面会聚焦重点领域,参会单位数量多、质量高、地域分布广,覆盖制造、信息技术、建筑、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教育等众多领域。 图/记者 辛国胜 文/通讯员 董毓格

  • 18人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

    18人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 本报讯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关于印发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我校共有18人入选。其中,11人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依托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申报)、1人入选教学名师、6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包括:化学与化工学院朱锦涛、机械学院陈蓉、机械学院张国军、材料学院翟天佑、材料学院王新云、能源学院罗小兵、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唐江、计算机学院廖小飞、协和医院胡波、协和医院王琳、同济医院高庆蕾。 教学名师是人文学院欧阳康。 青年拔尖人才有物理学院兰鹏飞、材料学院李会巧、能源学院赵永椿、船海学院向先波、水电学院李超顺、公卫学院常江。 国家“万人计划”的全称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是一项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实施周期长的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委联合推出,面向全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旨在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包括两个层次,共计1419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45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97人,教学名师103人,青年拔尖人才274人(自然科学类210人,哲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类64人)。 (人事处)

  • 三教授当选国际学会会士

    三教授当选国际学会会士 本报讯 2018年末至2019年初,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IET)、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相继公布学会最新会士名单。电气学院胡家兵教授、徐伟教授当选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朱 教授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 胡家兵2018年6月起任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包括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动态建模与分析,大规模并网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及控制,柔性直流输电装备控制及网络分析。 徐伟于2015年创建能量转换系统研究组,其团队专注于电机设计、电机控制、电力电子调制等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主研电机类型包括直线电机、高速电机(包括双凸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等)、高效电机(包括永磁电机、双馈电机等)等。 朱䒟主要从事组织光学成像理论、方法及应用,率先在国际上开展活体组织光透明方法研究,是多个国际会议主席或共主席、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或客座编辑。 IET是欧洲规模最大、全球第二的国际专业学会,系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和英国企业工程师学会(IIE)于2006年初合并组建而成。IET专业分类包括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信息与通信、设计与制造、建筑环境5大行业,涉及40多个专业领域,目前在全球150个国家拥有16.7万名会员。 SPIE成立于1955年,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光学科学及应用的跨学科研究的非赢利性国际专业组织,是光电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之一。每年,SPIE在全世界范围内遴选在光学及相关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授予学会会士荣誉。 (电气学院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 要闻简报

    要闻简报 我校参加2019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 本报讯(记者张雯怡)3月1日,2019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吴道槐作相关发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会议。我校设立分会场参会。校领导邵新宇、马小洁、湛毅青、周建波、马建辉、陈建国、梁茜、谢正学、张新亮参加视频会。 我校参加教育部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本报讯(记者牛晓丹)2月28日,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总结交流近年来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经验,部署2019年全国学校安全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公安部副部长孙力军作相关报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主持会议。我校设立分会场组织收看。校领导邵新宇、马小洁、湛毅青、梁茜参加会议。 校长李元元会见美国工程院院士杨威迦 本报讯(通讯员彭雨蒙)2月26日,校长李元元会见美国工程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前院长杨威迦(Vigor Yang)教授。双方就学校学院发展规划、国际化教学体系、引进海外高端师资、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协和深圳医院代表团来校访问 本报讯(记者粟晓丽)2月27日,华中大协和深圳医院代表团来校访问。校长李元元,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国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双方就协和深圳医院的发展建设及深化合作进行了交流,表示将稳步推进现有合作,共同谋划未来合作,推动双方更好更快发展。

  • 材料学院:携手奋进 共建一流

    材料学院:携手奋进 共建一流 2018年12月26日,“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材料学院分论坛举行,来自马里兰大学、西北大学、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的优秀青年学者来到喻家山下,与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国际科技前沿话题,追踪学术热点问题。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直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己任,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研究高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 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以往的实干和积淀做基础。材料学科始建于1953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ESI排名居全球第49位(前1‰),US News排名居全球第38位。 材料学院党政班子认为,建设一流材料学科,要立足有信念、有水平、有作为的人才队伍。学院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有院士3名、双聘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优青”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名,拥有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建设一流材料学科,要落脚到一流人才培养质量。材料学科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功能材料4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多年来全国排名第一;设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数字化材料成形、电子封装6个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建设一流材料学科,离不开高水平科研实力。近年来,学院师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8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70余篇,获国家科技奖励11项。储能用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注射成形表面模型被国际权威学者评价为“注射成形模拟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塑料复合结构与注射成形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形过程数值模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净成形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低成本细晶粒无钴金属陶瓷制备技术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建设一流材料学科,需要强大的科研设备能力做支撑。学院依托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近5年共投入近1亿元资金,建成了先进的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制备、材料成形等公共科研与教学平台,拥有一大批高端仪器设备,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大大提升了材料学科的科研实力,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围绕国家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材料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提出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强化优势、交叉创新的学科建设思路。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以人为本,实现“育-聚-出”人才的有机统一。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已通过国际工程认证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引领型材料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以队伍建设为根本,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汇聚一流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以平台创建为基础,通过先进的科研平台支撑高水平研究、培育拔尖人才,围绕学科方向,完善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重点打造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平台。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理工并重,3个二级学科齐头并进。材料学科的鲜明特点是贯穿理工两大类,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属于理科,材料加工工程属于工科,材料学居于二者之间。材料学科中材料加工工程具有传统优势,而材料物理与化学起步较晚,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材料学科,必须理工并重,整体建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 ——在学科方向建设方面,分类建设,依据学科特点各有侧重。学院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凝练学术方向,组建大团队开展协同创新。3个二级学科的建设中,材料物理与化学突出国际前沿,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材料学突出特色方向,提高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方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材料加工工程突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产生重大研究成果。 ——在学科内涵发展方面,交叉融合,建立交叉研究中心与学校优势学科互为支撑。学院基于材料学科作为工科之基石、理科之纽带的地位,建立材料学科交叉研究中心,通过与光电、机械、电气、信息、能源、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借助全校优势力量发展材料学科的同时,支撑我校工科、理科等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 行军图已经绘就,出发战鼓已经响起,材料学院瞄准一流,奋勇争先,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力量抓发展促一流。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引领型材料学科人才。学院以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其严格要求,以学科前沿、技术发展为指引,学院将创建结构完善、内容新颖、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引领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学院将研究探索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以学科方向为径、研究平台为基,显著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院建设了特色鲜明的6个重点学科方向:先进能源关键材料与系统集成、低维纳米材料与器件、新一代金属材料及应用、材料结构一体化增/等/减材复合成形技术、大型复杂精密模具智能设计制造技术、净成形成性工艺与装备;培育了3个国际领先的研究方向:4D打印技术、下一代储能电池及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智能化制备成形技术;拟建材料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全面推动材料学科与光电、信息、物理、化学、能源、制造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创新,形成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高新技术的优势学科群。依托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还将完善两个通用科研平台建设和系列专用平台建设,依托学校规划的生化大楼,重点打造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平台。 ——引领行业创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院积极瞄准国家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在模具设计制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增材制造等方面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学院还与海尔集团共建“国家家电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宝武集团共建华中科技大学-武钢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形成“科研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三位一体的服务社会新模式。 ——坚持引育并举,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学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坚持国际公开遴选和招聘,通过学院团队、平台、“东湖论坛”等多种途径,积极引进国外名校博士或博士后。通过研究平台、软硬条件和团队建设的长期支持,学院在院士级领军人才、“杰青”、“长江级”拔尖人才上实现新的突破和稳定增长;设立“优材计划”,培养一批学术新星;实施团队考核制度,引导优秀科研团队的形成和壮大。 ——建立国际合作长效机制,提高国际交流质量。学院大力推进中欧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和中日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建设,争取将其升级为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学院持续深化与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在联合培养、教师培训、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外籍专家工作站,主办或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座、授课或交流,鼓励教师在国际主流学术机构和期刊编委会中任职。 在崔崑院士、李德群院士等一批学科带头人带领下,材料学科秉承“团结进取、求是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材料人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面向学科前沿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低调中奋进,在贡献中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材料学科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