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本报讯(记者崔美娇)11月11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19年第十一次集体学习,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报告和重要讲话及相关重要文件精神。 校党委书记邵新宇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深刻理解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邵新宇强调,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与学校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认真检视学校各项制度存在的不足,要增强改革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进一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早日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校长李元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关系;要深刻理解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性;要不断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李元元进一步指出,新时期发挥好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优势,必须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巩固党委对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 校党委班子成员在学习交流中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重要里程碑。各二级单位要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落实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党群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集体学习。

  • 邵新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邵新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报讯(记者张雯怡)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我校邵新宇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邵新宇,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机械工程)、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学部常务副主任;曾任科技部先进制造领域“重大装备与工艺技术”主题专家组召集人、“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专家组组长。他1990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9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8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 邵新宇长期从事汽车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主持研发的多种工艺技术创新的车身大功率激光加工装备与生产线,以及整车与发动机制造执行优化数字化平台,在一汽、东风、上汽等成功应用,并推广至航空、船舶等领域,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1)及二等奖3项(排1,2,5)、湖北省技术发明与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均排1)、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两院院士1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涵盖数学物理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技术科学部等3个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涵盖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等5个学部。

  • 骆清铭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骆清铭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报讯(记者张雯怡)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我校教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骆清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骆清铭,生物影像学家;198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9年和1993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海南大学教授、校长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骆清铭在生物结构、功能及多分子事件信息获取方面做出了较系统的成果;创建了具有亚微米体素分辨率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OST)原理和技术,绘制出亚细胞分辨的小鼠全脑三维神经元联接图谱;建立的全脑介观图谱绘制体系已在脑科学研究中得到应用;提出一种脑功能多通道近红外光学成像方法,检测到视皮层神经活动的快信号;提出一种时间衬比分析方法,将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空间分辨率提高了5倍。他在光学分子成像领域观察到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探针存在双光子高阶光漂白效应;构建了多种基于荧光蛋白的分子探针,实现了活细胞中多对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并行成像检测。他曾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校友方忠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校友方忠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报讯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校友方忠位列其中。 方忠,现任中科院物理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于1991年、1996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获得学士、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3年先后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筑波)、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2003年4月全职回国加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方忠长期致力于凝聚态物质中新奇量子现象的计算与理论研究,通过发展特色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在自旋-轨道物理研究,特别是拓扑电子态理论与计算方面作出了创新性的贡献。他通过计算预言了若干重要的量子效应和材料体系,并被实验证实。据统计,方忠共发表SCI论文190篇,他引25000多次(其中16篇单篇他引超过500次),H-因子70,是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之一。他曾获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次,突出贡献者)、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周培源物理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等;2011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校友办)

  • 历史最佳

    历史最佳 11月12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北京落幕。我校荣获一等奖5项、三等奖1项,以学校历史最高分捧得“优胜杯”。 通讯员 王欢欢 摄影报道

  • 卓尔捐赠一亿元支持学校发展

    卓尔捐赠一亿元支持学校发展 本报讯(记者向梦丹 范千)11月19日,卓尔公益基金会向我校捐赠1亿元支持学校科学研究及教育发展。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校党委书记邵新宇,副校长湛毅青、许晓东参加捐赠仪式。捐赠仪式由湛毅青主持。 该项捐赠资金将主要用于我校先进制造、数控系统、智能装备等相关学科、工程中心和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阎志表示,华中科技大学为产业建设、国家教育与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此次捐赠表达了他和卓尔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敬意。 邵新宇对卓尔助力我校发展建设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表示,卓尔公益基金会的慷慨捐助,体现了卓尔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及华中大“双一流”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彰显了卓尔的企业责任和价值追求。邵新宇还介绍了当前学校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希望双方强强联合,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许晓东与阎志签订捐赠协议,并代表学校接受捐赠支票。许晓东还向阎志赠送了捐赠纪念牌。 据悉,卓尔控股还于2013年捐赠500万元支持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2017年捐赠500万元支持学校建立“卓尔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诺奖得主Moerner受聘名誉教授

    诺奖得主Moerner受聘名誉教授 本报讯(通讯员徐丹)11月11日,诺贝尔奖得主、斯坦福大学William E. Moerner教授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校长李元元参加授聘仪式并为其颁发聘书。 李元元指出,学校与斯坦福大学历来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希望未来两校之间的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William E. Moerner教授表示,中国是重视科技创新的国家,华中大是一所重视科技创新的大学,并且有着深厚的光学发展基础,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军介绍了William E. Moerner教授取得的成就,他表示,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合作。 仪式结束后,William E. Moerner教授带来了以“什么是单分子,通过它能做什么?”为题的讲座。

  • 瞿金平院士受聘双聘院士

    瞿金平院士受聘双聘院士 本报讯(通讯员刘赵昊旻 吴疆鄂)11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受聘为我校双聘院士。副校长解孝林参加授聘仪式,并为其颁发聘书。 解孝林表示,瞿金平院士的加盟为学校、学院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华中大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契机。瞿金平院士表达了对学校的感谢。他表示,今后愿与全院师生一道努力,不负华中大师生的期待,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人事处处长周莉萍简要介绍了瞿金平院士的学术经历、研究领域及成就。仪式结束后,瞿金平院士带来主题为“高分子先进制造与再制造技术进展”的学术报告。

  • 《科学》刊发夏宝玉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科学》刊发夏宝玉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有望成为发展燃料电池的关键手段 本报讯(通讯员刘赵昊旻 吴疆鄂)11月15日,《科学》以研究长文形式刊发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夏宝玉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Engineering bunched Pt-Ni alloy nanocages for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in practical fuel cells”。该文阐述了夏宝玉教授团队在高效长寿命铂合金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电)化学腐蚀方法对铂基催化剂的近表面结构和组分进行调控,从而大幅提升高效铂镍合金催化剂在实际燃料电池器件中的服役水平和寿命,有望成为发展燃料电池的关键手段。 化学与化工学院田新龙博士为第一作者,日本电气通信大学赵晓博士和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苏亚琼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夏宝玉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这也是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首次在《科学》上发表论文。 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开发新能源转换技术势在必行。氧还原反应是包括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核心反应,它需要价格昂贵、资源稀缺的贵金属铂作为催化剂克服迟缓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因此,研发低成本、高活性和长寿命的阴极氧还原催化剂是发展燃料电池等能源技术的关键。近年来,高活性铂基催化剂的设计已经取得突破,但催化剂仍然面临着在实际燃料电池器件中的服役水平低与寿命短的重大挑战。针对上述难题,夏宝玉教授团队采用(电)化学腐蚀的方法对铂基催化剂的近表面结构和组分进行调控,获得了具有一维结构的串状铂镍纳米笼结构,实现了高稳定性的一维结构和高活性的合金空心结构等特征的有效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了高效铂镍合金催化剂在全电池中服役水平和寿命。 该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和比活性达到3.52 A mgPt-1和 5.16 mA cmPt-2,是目前商用催化剂的17倍和14倍。同时,该催化剂也展示出极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此外,以该催化剂组装的燃料电池也具有优异的性能和稳定性。 这项工作为合理设计低成本、高活性和长寿命铂合金催化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将有助于提升铂合金催化材料在新能源器件中的服役水平和寿命,对发展新能源技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