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我校附属医院慰问勉励医务人员

    本报综合讯(通讯员 彭锦弦 记者 郭雨辰 高翔) 2 月 10 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地坛医院,察看新冠肺炎感染者住院诊疗情况,视频连线武汉市重症患者收治医院,听取中央指导组、湖北指挥部有关情况汇报,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习近平十分牵挂湖北和武汉的疫情。在地坛医院远程诊疗中心,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潭医院、火神山医院,向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干部职工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院长胡豫代表医院医务工作者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 胡豫介绍,疫情暴发以来,协和医院发热门诊累计接诊患者达16000 余人,日门诊量从高峰期的每天 825 人到现在的每天 300人左右。为了缓解广大市民的焦虑情绪,协和医院开启了网上门诊,为 60000 余名市民提供了线上服务。医院住院病人近 900人,其中 90%是重症患者。医院承担了江汉方舱医院 1400 余名轻症病人的诊疗工作。虽然任务艰巨,但医院全体党员和职工斗志昂扬,将与来自全国的同道一起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 华中科技大学战疫记

    华中科技大学战疫记 2020 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暴发蔓延全国。 1 月 20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1月22日,湖北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24 日湖北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阻断疫情快速扩散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身处武汉的华中大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决策部署,抓住前方医院救死扶伤和后方校园社区防控两个阵地,统筹协调医疗救治、校园防控、科技抗疫、各地学生防疫和全球校友支援等五个环节,全校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乃至全国抗击疫情总体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医疗救治 打好抗疫阻击战 在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校附属医院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慰问协和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听取了医院的疫情救治情况汇报。孙春兰副总理多次到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现场视察、召开视频会。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校附属医院的重视和信任。 我校是全国投入床位和医务人员最多的高校,11 所附属医院都是新冠肺炎定点诊疗救治医院,共投入医务人员约 3.4 万人,病床近 9000张,同时,还管理着 4 个方舱医院近6000 张病床。协和医院是最早拿出两个院区作为重症患者收治的定点医院,高峰期一天发热门诊量达到825 人、接收重症患者 142 人。同济医院 15 天改造医用面积 7 万多平方米,发热门诊扩增50倍,收治两千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是武汉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梨园医院集中收治老年新冠肺炎病人,年龄最大的达103岁。协和医院、同济医院还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的其他工作,迅速发布处置策略和诊疗指南;协和医院率先建立核酸检测实验室;同济医院率先开通在线发热门诊,累计服务近17万人次,近期又开通了全球在线发热门诊。我校附属医院还积极派员支援雷神山医院、江汉方舱医院等多家医院。这一大批医务工作者展现出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其中 7 个集体、23 位个人获国家三部门联合表彰。一批校友也在抗击疫情中尽显英雄本色。 3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华中大勇担重任,在保证国内主战场战疫的同时,也在将中国方案与世界共享。协和医院、同济医院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等各国的医生、专家进行视频连线,开展新冠肺炎防治交流,分享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实践经验,携手同行,共同抗疫。 抓好校园防控 守住抗疫大后方 为做好校园防疫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多措并举,保障了各项工作的井然有序。 一是建立高效有力的指挥系统。1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学校当晚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统筹指挥学校防控工作,为校园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组织保障。 二是全面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学校及时开发了师生身体状况填报系统和疫情防控填报系统,每日定时完成信息统计;对于确诊患者,及时关心救治情况、帮助解决困难。 三是封闭管理校园、全面排查隐患、阻断病源传播。学校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把控,把织密织牢社区防控网作为关键工作来抓。校园里一共居住一万三千户,人数近两万人。学校及时实施校园封闭管理,开展集中拉网大排查,发动在校党员骨干下沉社区、编入网格并实行包干到户,安排留校学生单人间集中居住、管理。 四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校医院成立“集装箱医疗队”支援洪山区隔离点;保卫部门170余名工作人员 24 小时守卫校园;后勤部门创新“无接触直供”模式,日均配送盒饭套餐 3000 余份、生活物资套餐 1000余份;多位部门负责人带头上门测温排查;部分教师一边坚持给同学们网上授课,一边积极参加网格值守。 加快科研攻关 助力一线救治 除了在医疗救治一线尽锐出战,学校在科研抗疫上也主动作为,形成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态势。 附属协和医院、附属同济医院探索出“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模式,提升了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水平;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蔺蓉教授团队研制出新冠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生命学院刘笔锋教授团队研发的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已有捐赠价值超过2500万元的产品投入湖北67家医院使用,在香港、泰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也已获批使用。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进一步凸显医工、医理和医文结合特色。法医学系刘良教授完成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报告,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基础医学院李岩教授联合多家科研团队,研究筛选出了5种可能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被称为“协和红茶”的协和 1 号、2 号中药复方和“同济咖啡”的金叶败毒颗粒,老药新用,效果明显;电信学院白翔、许永超团队联合华为云等团队,研发出新冠肺炎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已在全国数十家医院使用;社会学院任敏教授关于“加强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的救助保护”的建议,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采纳。人文社科、公共卫生等学科团队在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综合研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发布了 60 多项建议和报告,为抗疫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快速转化科研成果,锻造满足战时急需的“神兵利器”。我校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出新一代智能化红外热像仪。我校科技企业华中数控应用该成果,迅速加班加点生产出 1400 余台设备,在武汉、广东、北京等多地投入使用。广东工研院仅用数天时间就设计出高速全自动平面式口罩生产线。 目前,我校已投入 5000 万元科研经费率先实施“应急科技攻关专项”,动员精锐力量开展抗击疫情科研攻关。下一步,学校将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贡献智慧和力量。 服务全校学生 保健康促成长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学校也始终牵挂着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学习发展。 学校开通了新冠肺炎学生心理咨询专门服务;为近 5000 名本科生发放困难补助 500 余万元,为近 2.5万研究生发放助学金 3000 余万元;设立疫情专项资助项目,累计资助60 名 本 科 生 和 研 究 生 ,共 11.7 万元。此外,学校向近 7000 名困难本科生发放每人 100 元的学业流量补贴,保障线上学习。 拓 展“ 云 课 堂 ”,不 停 教 不 停学。两千多位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短时间内搭建起“一主多辅”的网络教学平台。本科1797门理论课程全部按期开课,参与线上学习的本科生达 100%;研究生开课 545 门,线上到课率 100%。同时,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有近 20 门课程实现两校共享。此外,图书馆也开通了数字资源校外访问通道。 这次疫情对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和就业造成了困难。学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师远程指导,做到“学习不停顿、研究不中断”;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加大过程管理,注重过程评价,做到人文关怀;采用线下线上结合方式,保证毕业审核各环节正常开展;提前对学业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各院系开展了研究生网上论文答辩。 在就业方面,学校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一起举办网上招聘会,开放网络招聘平台,积极提供网上择业资源和在线就业指导,举办大型“空中双选会”和重点企业“空中宣讲”。 发动全球校友 汇聚爱心助抗疫 在本次疫情阻击战中,全球各地50多个校友会纷纷行动起来。全球校友为学校、附属医院,湖北、武汉捐赠了超过5.5亿元的物资和资金,其中包括各类医用口罩、防护服、医用手套、保暖衣物等疫情防控亟需用品。学校抗击疫情的工作,得到了中央指导组的充分肯定和中央媒体的集中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大量报道了我校抗疫工作。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华中大与武汉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为取得这场战疫的完全胜利,将义不容辞地接续奋斗。

  • 以科研攻关推动一线防控救治

    中央指导组在校考察时强调以科研攻关推动一线防控救治 本报讯(记者万霞)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2月 29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到校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情况。她高度肯定了学校科技抗疫的工作与成果,并对全校师生表示亲切问候,感谢华中大在此次战疫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于学军,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校党委书记邵新宇、校长李元元陪同考察。 在机械学院大楼前,孙春兰分别听取了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吉红教授关于新一代智能人体测温红外热像仪研发与应用的汇报;副校长陈建国教授对学校关于新冠肺炎药物研制相关工作的汇报;电信学院许永超副教授关于新冠肺炎 AI 辅助诊断系统的汇报;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张海涛教授关于学院与附属同济医院联合攻关,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定级与预警的科研探索工作的汇报。 邵新宇、李元元汇报了学校防疫抗疫工作。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决策部署要求,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最重要工作。学校紧紧抓住前方医院和后方校园两个战场,全力以赴收治病人,发挥抗疫中流砥柱作用;全力抓好校园防控,建设牢固的抗疫后方;全力加强科研攻关,写好祖国大地上的论文。学校还汇报了下一步工作思路。 孙春兰肯定了华中大在校园防控中的严格管理。当得知学校是全国投入医护人员和床位最多的高校,她表示,华中大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在医疗、科技和社会服务方面表现出色。孙春兰强调,高校和科研工作者要进一步破除“五唯”倾向,根据国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她希望,华中大率先行动起来,引导师生潜心学习、潜心科研,营造严谨健康的学风、教风、校风;继续发挥医工交叉优势,深入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和中药治病的科学原理,在坚持同质化、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推进中药在临床中的使用。 孙春兰强调,这次战疫最大特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也是最大的优势。我们要通过审视这次疫情,补齐短板,进一步加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她希望华中大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的优势,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使防疫工作既有严格的防控,又有灵活的管理;要善于总结一些经验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其他高校和社会领域提供借鉴。

  • 7集体23个人获国家三部门表彰

    7集体23个人获国家三部门表彰 本报综合讯 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等113个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丁新民等 472 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追授徐辉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我校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共有 7 个集体、23位个人获得荣誉称号。 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的有: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小队、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插管小队、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插管小队、江汉方舱医院(附属协和医院托管)。 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的有:附属协和医院主管护师万佳(女),附属协和医院(西院)主管护师王芬(女),附属协和医院副主任护师王培红(女),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方玉蓉(女),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主管护师艾萍(女),附属武汉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江学庆,附属武汉中心医院副主任护师许琍文(女),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孙文锴,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孙鹏,附属武汉中心医院医师李文亮,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主管护师李明惠(女),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李树生,附属同济医院医师杨萍(女),附属同济医院副主任护师何细飞(女),附属同济医院主任护师汪晖(女),附属协和医院主治医师张瑞光,附属武汉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胡轶,附属武汉普爱医院副主任医师胡勇钧,附属梨园医院主管护师袁文玲(女),附属 武 汉 普 爱 医 院 主 管 护 师 黄 芹(女),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主管护师彭丽清(女),附属梨园医院主任医师曾玉兰(女),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熊伟。

  • 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为湖北重振作出更大贡献

    省委书记到校调研复学准备时提出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为湖北重振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讯(记者粟晓丽)4月18日,湖北省委书记应勇一行到校调研校园疫情防控和复学复课准备情况,听取学校有关工作汇报,并给予了肯定。应勇强调,要进一步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华中大的科教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湖北重振作出更大贡献。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艳玲,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副省长肖菊华,省委常务副秘书长杨智,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陶宏,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吴庆华;校领导邵新宇、李元元、马建辉、梁茜参加调研。 在东九教学楼,应勇参观了智慧教室,察看了疫情期间本科教学大数据分析平台,了解了学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在线课堂和大数据平台等教学改革的情况。 应勇指出,这些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将疫情防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共同提高。 应勇强调,华中大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线上、线下教育同步推进;要把学生毕业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落实中央“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的要求;要抓住全国高校帮扶机遇,总结并优化抗疫期间的教学创新方法和管理创新经验,大力提高学科建设和就业管理水平。 校党委书记邵新宇、校长李元元就学校疫情期间整体工作进行了汇报。疫情期间,华中大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奋战在防疫抗疫第一线,全面发力救死扶伤、科研支撑和校园防控;坚持在常态化防控中加快推进校园秩序全面恢复,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岗,做好复学准备工作;坚持“双一流”大学目标导向,危中寻机,主动谋划创新发展,积极服务湖北疫后重振。邵新宇、李元元还就人才留汉、校地协同创新、学校建设规划等提出了建议。 应勇指出,华中大是知名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体现知识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着力打造校区、产业园区、社区联动发展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努力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湖北和武汉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