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疫党旗扬 共产党员上

    抗疫党旗扬 共产党员上——记协和医院党组织党员争上一线接受疫考 面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始终奋战在救治第一线,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医院主要领导、全体党委常委多次深入一线、靠前指挥。1 月 22 日,医院向全体协和人发出《守护健康 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倡议书,全院各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纷纷响应,主动申请到疫情防控最前沿的科室,以实际行动筑强支部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红色磐石,成立抗击新冠肺炎突击队 “我宣誓,牢记使命,冲锋在前,坚决贯彻医院部署,全力以赴支援红十字会发热定点医院工作,圆满完成院党委交给的任务……” 在倡议书下发的当天,内科党委书记陈吉相教授带领着30余名内科党员组成抗击新冠肺炎突击队,庄严宣誓。 “这是党考验我们的时候,是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党员干部要勇敢站出来,做到入党誓言中承诺的那样,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朴实的话语、真挚的声音正是协和党员对党和人民最深情的告白。当晚,队员们便迅速投入到协和对口支持的发热定点医院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工作中。 党旗飘扬,成立抗疫前线临时党支部 1 月 29 日,为更好发挥一线党员作用,协和医院党委响应中央号召,迅速发布“红色动员令”——号召全院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院本部和西院火线成立了包括疫情防控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疫情防控住院部临时党支部、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临时党支部等在内的6个临时党支部,为党员在抗疫前线“安家”。 当时,医院党委已在本部五楼一病房、西院隔离病房等抗疫前线岗位设立了“党员责任区”,由临床党员骨干带头值守,大家身先士卒,积极奋战在战疫第一线。 “我没事,你放心。”加班一整夜后,疫情防控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党员、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王伟仙给丈夫发了一条简讯。工作已经28年的她说: “越是危险的时候,党员越要冲在前。” “我们虽然是临时党支部,但党心不临时、作用不临时。”临时党支部书记苏颖说: “临时党支部是我们坚强的战斗堡垒,它将时刻提醒疫情防控一线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呼百应,纷纷请战抗疫一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在此请战!” “克服一切困难,随时听党召唤。向党保证:招必战,战必胜,时刻准备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 一封封请战书,是每名党员用实际行动叩问初心、践行使命,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妇产科康翔博士和心内科杨柳博士是医院一对年轻的医学伉俪。早在 1 月6日接到疫情支援通知后,两人就主动报名请战。1 月 7 日,杨柳作为内科党委第一批志愿者,开始支援隔离病房,连班、夜班连轴转,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康翔也放弃春节假期,参与妇产科值班,主动负责科室疑似和确诊病人的医疗工作。 还有连续多日奋战在抗击一线的门急诊党支部书记孙鹏教授,其女儿的一封家书感人至深,被新华社转载报道;还有卸下厚厚的防护服,全身被汗水浸湿,满脸疲惫与印痕的重症医学科党支部委员郭慧玲;还有发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无私感言、第一批支援金银潭医院的肿瘤中心党员胡龙霞。 此外,很多普通党员也克服“封城”困难,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逆流”而上,赶回抗疫“中心”。他们有的赶在最后一刻,进入武汉市郊后步行两小时走回医院;有的“曲线救国”,从邻近省份绕道回汉,与同事一起战斗。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堡垒无言,却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旗帜无声,却鼓舞出了磅礴的斗志。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一名名协和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担当作为实践医者仁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协和正能量。 (协和医院)

  • 以青春之躯驻守战疫前哨

    以青春之躯驻守战疫前哨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489名医护人员怀揣着同样的使命,在战疫一线轮番上阵,连续奋战 84 天,上演2016小时生死速救,共计为23187 人次疑似、轻症、重症、垂危患者进行了筛查、分类、诊治、抢救和转运等服务。这个团队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热门诊。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以青春之躯、以奋斗之姿筑起并守护一座战疫堡垒的前哨。 “那时,发热门诊重症留观区患者病情瞬息万变,随时可能上演生死速救。”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办公室主任、内分泌教授袁莉说。 发热门诊的工作,不仅艰苦,而且凶险。咽拭子标本采样,操作看似简单,但直面患者口咽部,长时间暴露在大量病毒密集的环境里,感染风险极高;心肺复苏,有气溶胶高度释放,有感染风险;气管插管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却被誉为“风险最高的操作”。 “ 往 前 冲 ,是 我 的 天职!”感染科青年护士喻银燕,是第一批进入发热门诊支援的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医用防护服,汗水结成水珠布满防护面罩上、挂在眼睫毛上,喻银燕依然全神贯注投入工作,成为大家心中的“最美面罩姐姐” 被称为“铿锵玫瑰”的耳鼻咽喉科 80 后护士长余晶晶,疫情暴发时,腿部还在手术后恢复中。面对大量患者及医护人手不足,余晶晶义无反顾请缨参战,在危险的咽拭子采样岗位上,每天从早到晚扑在救治最前线。 在协和医院发热门诊 489 名医护人员中,类似感人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 俗称“A4”的发热门诊重症留观室,肩负着医院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重任。而 A4 里的医护人员,都是临危受命。 一次,一位 55 岁的男性危重症患者转入 A4病区,情况十分危急,急需输注血小板。刻不容缓,心外科主治医师李庚立即联系武汉市血液中心,经过积极协调,终于在当晚 11 点拿到了珍贵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后患者转危为安,医护人员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在护士汤亚男的回忆中,一踏入战场,医护人员彼此依靠和慰藉。 “战场上,没有停顿,没有时间容得下懈怠,所有的事情就像洪水决堤奔着你来,推着你满场子使劲转!就是这样,没有一个战友不给力,没有一个战友退到幕后。” 如今,疫情阴霾逐渐散去,胜利曙光已透过晨曦,白衣执甲的战士们已然践行了自己“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铮铮誓言。 而这支发热门诊团队,是一支青年军。在489名医护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医护就有308名,他们青春无畏,勇挑重担。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团队获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中国青年网5月6日刊发,有删改。)

  • 生死时速!

    3 月 22 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ICU 病房内,两名患者大出血,牵动着在场所有医护人员的心。经过胃肠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介入科、麻醉科、ICU 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联合广东医疗队专家组全力救治,最终两名新冠肺炎危重症大出血患者及时止住大出血症状,转危为安,然后转入ICU继续进行后续治疗。(通讯员 熊占路 吴立志 金煦 摄影报道)

  • ﹃战时医务处﹄紧盯每名重症患者

    一人一策精准治疗﹃战时医务处﹄紧盯每名重症患者 截至3月26日24时,武汉市的 新 冠 肺 炎 有 确 诊 病 例 2880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 995人,已从高峰时的过万人降到不足千人。重症救治进入最后攻坚阶段,重症、危重症患者向高水平医院集中。连日来,协和医院西院针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落实一人一策,精准施治,尽最大努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中央指导组专家进驻医院 督导提升治疗方案 3 月 26 日,协和西院 ICU,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教授参加了查房,查看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情况。从 3 月 21日起,他就进驻协和西院,指导落实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为了更好救治危重症患者,协和西院成立了“战时医务处”,制定了以“医疗组—病区—专家组—院区”为主的四级把关人制度,便于分层、有序、高效管理。同时,西院共分为五大医疗片区,定期、灵活地进行疑难重症讨论及联合会诊。 每个片区每周提供一个疑难病例,进行全院大讨论。战时医务处还定期到病区,走到病人床边,查看治疗方案、治疗手段是否合理,能否进行提升。 病毒转阴却出现耐药 钟南山院士 3 次参加1名患者会诊 3 月 27 日,35 岁的何女士恢复不错,有望近期出院。经过钟南山院士的 3 次会诊,集中了协和西院和援汉医疗队的最强大脑,制定细致的治疗方案,终于帮她打赢了这场“硬仗”。 1 月 29 日,何女士确诊新冠肺炎住进协和西院,2 月 5日病情急转直下转入 ICU。在 ICU 内,病情几度反复,甚至在病毒转阴后又出现多重耐药感染,常见抗生素效果不佳。 针对何女士的病情,钟南山院士在 2 月进行了 3 次远程会诊,给出了指导意见。根据钟南山院士会诊意见,专家团队精准施治,多次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 除了集中最强大脑,协和西院还配备灵活高效的作战小分队,主攻危重症领域。插管小分队、清肺小组一直在发挥作用。 3月4日,协和医院西院插管小分队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支小分队 2 月 12 日成立,由麻醉科主任陈向东教授带队,通过快速、专业的插管,给很多患者打通供氧的通道,而操作医生要面临高浓度的气溶胶传播风险,插管小分队因此被称为“离病毒最近的医生团体”。 同样危险级别的还有清肺小组,为危重症患者开展纤支镜清肺,将肺部深处的痰栓吸出来,避免气道阻塞,让气管插管的作用更稳定地发挥出来。 同样病不同患者 白血病患者先治新冠肺炎 截至3月25日,协和西院在院病人还有239名,其中重症危重症 105 人,占了近一半。该院累计治愈出院的重症患者达到 1260 人,随着患者不断出院,住院患者的绝对数少了,但重症救治难度却更大了。 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汪宏波介绍,剩下的患者治疗有三大难点:住院时间长;年龄偏大,身体条件差;有肿瘤、脑梗、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病情复杂。 这种情况下,同样是新冠肺炎的病人,病情表现各不相同,治疗上绝不能千篇一律。为此,医院调配了各科优质专家资源集中攻关。 六旬的周先生患有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0年,今年2 月确诊新冠肺炎后更是雪上加霜,转入协和西院 7 楼西区重症病房。西院血液内科负责人王雅丹反复为他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经过治疗后,周先生3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达到出院标准,然后将延续白血病治疗。而患有糖尿病这类基础疾病的患者,往往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人群,治疗的同时就要兼顾控制血糖。 汪宏波介绍,一人一策,其实就是两个字,一个“守”,一个“盯”。病情随时都会有变化,守住病情,就守住了生命,要靠细心、耐心、责任心。

  • 用了73天ECMO的新冠肺炎患者重启呼吸

    用了73天ECMO的新冠肺炎患者重启呼吸 全球使用人工肺膜(ECMO)术前辅助时间最长——73天,新冠肺炎核酸转阴、不可逆肺纤维化呼吸衰竭的患者刘强,经过全力救护,成功脱离生命支持的ECMO,依靠植入的双肺在辅助下自主呼吸。5 月 11日,刘强已恢复自主进食。 4 月 24 日,以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副主任委员、我校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董念国教授与江苏省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教授为首的十余名专家,成功完成湖北省首批 COVID-19 转阴后期肺纤维化的双肺移植手术。 顶尖专家联手只为生命转机 1月底,刘强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经过医护人员不懈努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转阴了,但却出现了不可逆的广泛肺间质纤维化。此时只有一线希望——肺移植。 来自国内重症医学科、器官移植中心及协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国家卫健委及国家专家团队各相关领域的20余位专家多次集结,探讨肺移植手术方案。 协和医院成立了以董念国教授为总负责人的肺移植技术专家组。经过等待,一位山东脑死亡患者爱心捐献器官,患者捐赠的肺与刘强配型成功。 一场挑战极限的移植手术 打开胸腔,吸尽胸腔积液……检查左侧胸腔无活动性出血后,专家团队将修整好的左供肺放入左侧胸腔,15:10 吻合完毕,完成左肺移植,观察左肺扩张良好,无明显水肿后,于16:55完成右肺移植。18:15手术顺利完成,安返ICU进一步治疗。 “病人的凝血系统问题、肺部黏连等等问题,无疑给手术增加了许多难度。”董念国教授说。另外一个难点就是患者术前情况非常复杂,他是目前全球使用呼吸机和术前 ECMO 辅助时间最长的新冠肺炎患者,术前治疗期间曾出现过败血症,随后较长时间较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还进行过透析治疗等……这都给肺移植手术以及患者的术后康复带来极大的挑战。 记者拨通刘强妻子电话时,她激动地说:“他还活着便是我最大的幸运,感谢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每一位患者,也感谢每一位医生精湛的医术让刘强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