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医院:与国家同舟 与人民共济

    同济医院:与国家同舟 与人民共济 “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这不仅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院训,也是全国广大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战胜疫魔坚定信念的写照。 主动请缨。同济医院主动改造两个院区,收治200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成为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7000 多名“白衣战士”想尽一切办法,全力救死扶伤,目前已将“同济战场”病死率从 5.85%降至3.5%左右。 与国家同舟:“必须坚定信心、主动担当” “3位病人发热、肺部感染,胸部CT显示双肺呈弥漫性、浸润性病变,其中夫妻两人先后发病。”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清晰地记得他在去年12月底,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疫情时的场景。 曾担任 2003 年湖北省抗击非典专家组副组长的赵建平临床经验丰富,他意识到病情不同寻常,迅速做出决定: “马上报告疾控中心,科室各病区注意排查有无类似病人!” 建院 120 年的同济医院,是国内顶尖医院之一。医院三个院区每天可以接治门诊病人 2.5 万人,收治住院病人 7000人。医院的门诊、急诊病人数已连续20多年位居湖北省第一。 突如其来、异常严峻的疫情,让百年同济也倍感吃力。 “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这句院训深深烙刻在我们每一个同济人脑中。”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说,作为医疗国家队,大疫当前必须坚定信心、主动担当。 面对当时的情况,同济医院本部开始着手改造发热门诊,并专门开辟病房用于隔离治疗,但依旧无法满足疫情防控需求。随着病毒扩散疫情暴发,感染人数激增,武汉市各定点医院一床难求,大量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 疫情大敌当前,生命危在旦夕。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是党中央的明确指示,也是战胜疫魔的重要举措。 同济医院主动提出,将总共拥有约两千张病床的中法新城、光谷两个新院区普通病房隔断密封,改造成定点医院,开辟出收治重症患者的新战场。 1月25日,大年初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动工改造。边施工、边收治,仅用48 小时,首批 8 名重症患者就收治入院。当日,首批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进驻中法新城院区。600、1000、1800……随着改造床位数的快速增加,来自国内顶级医院的35 支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建制接管病区。同济医院成为武汉市收治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 与死神较量:“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新战场开辟出来,支援队陆续到位。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这个最难攻克的关口,我们要率先冲上去。”王伟说,找准方向、蹚出路子,打出抗击病魔的组合拳,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在这里,协调一致、标准先行。同济医院和各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共同成立大医务处,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专家共识,制定临时医疗手册确立统一诊疗标准、统一医疗流程,为挽救危重症患者不断努力。 在这里,科学救治、胆大心细。疫情来势汹汹,同济医院的专家告诉记者,新冠病毒侵入后,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造成肺部等器官的损伤,这是新冠肺炎的致病机理。在治疗中,既要使用药物抑制免疫反应,同时又要保持免疫系统杀死病毒的能力。但相关药物使用时机、用法,治疗方式等,目前尚缺成熟的诊疗方案。 与人民共济:“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2月6日深夜,一场特殊的妇产手术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紧张进行。接受手术的产妇,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新冠肺炎患者。汗水湿透了三层防护服下主刀医生乌剑利的衣背,被雾气迷住的护目镜逼得他只能找所剩无几的缝隙来看清手术操作。 新生儿的啼哭,打破夜的沉寂。产妇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呵护和保障关系他们能否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同济医院不仅最早开始对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上三级防护,更是定期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情况调查,派专人及时为大家做心理辅导,缓解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截至目前,湖北全省仍有在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 4 万多例,其中重症 9000 多人、危重症 2000 多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仍然是当前防控工作的突出任务。 与疫情的战斗在继续,广大医务工作者依然在最前沿奋战,各地医疗队依然在驰援。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人们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众志成城,携手并肩,广大医护人员一定能为人民生命健康筑牢铜墙铁壁,一定能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新华每日电讯》2月20日刊发,有删改。)

  • 9000万网友“云养娃”背后

    9000万网友“云养娃”背后封城后310位产妇在同济医院平安生产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50多天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产科主任冯玲和她的143人产科团队“来者不拒”,将每一位来到同济的孕产妇 24 小时呵护着。他们是新冠肺炎疫情期产妇的护佑天使。 2 月 3 日凌晨,一位孕周 41 周多、双肺感染、羊水浑浊的孕妇辗转几个医院,终被急诊收入同济医院。“当时全武汉市综合医院都没有专业产科传染病病房,孕妇已经41 周羊水浑浊,对任何医院来说都很难,如果同济再拒绝,她就无路可走。”手术顺利,小石榴出生了。但一家三口分隔在三个不同的病房。 为了圆一家人的团聚梦,同济医院妇产科团队联系到央视记者。央视直播的记者在同济新生儿科架起了24小时的摄像头,全国9000万网友当起了小石榴的爸爸妈妈。 “感谢同济医院,感谢冯教授和刘医生,疫情当下,她们救了我们一家。”第一次通过直播见到小石榴,石榴爸爸落下了幸福而感慨的眼泪。3月12日下午,被网友们“云守护”的孩子小石榴顺利出院,和康复后的石榴爸妈团聚了。 随着疫情急剧进展,武汉“封城”。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同济医院妇产科一边收治病人,一边梳理孕产妇的门诊入院、手术、住院管理流程……作为全国疫情最严重地区中实力最强的医院,他们承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与压力。 孕妇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加上孕期特殊的生理变化,孕产妇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导致发热,如何区分普通发热和新冠感染症状?没有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病房,发热孕产妇与普通孕产妇如何隔离?面对全国同行不停地询问,冯玲紧急联系同济妇产科马丁院士、儿科罗小平教授等,只用了短短 48 小时,便起草、修改、讨论、定稿,并向媒体和全国同行第一时间发布了《同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孕产妇及新生儿管理指导意见》。 截止 3 月 18 日,同济医院产科接诊了364位孕产妇,310位产妇在同济平安生产,其中41位是确诊或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产妇,在这里实现了孕产妇零感染、医护零感染。 (《工人日报》3月18日刊发,有删改。)

  • 同济医院领衔发布重症新冠肺炎诊疗与管理共识

    同济医院领衔发布重症新冠肺炎诊疗与管理共识 本报讯 近日,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华中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通过整理前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救治的有效做法和措施,联合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院等来汉支援的各家医院,共同发布《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与管理共识》,力争通过经验总结,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在该共识中,提出将新冠病毒肺炎重症病人分为具有发展为重症的高危因素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尤其指出,持续高热、高龄、有严重基础疾病和前后两次对比肺部 CT 进展迅速的普通型患者应引起重视,并提高警惕,避免其发展成重症患者。 共识还对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院前评估及转运、病区的设置及管理、医疗质量的评估、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及进行整体护理进行了明确指导,同时对重症病房病区的分布、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患者的安置、清洁消毒、患者的出院标准都有明确的规范,并分别推荐了针对具有发展为重症的高危因素的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治疗意见,是目前最为系统的针对重症新冠肺炎管理的全流程指南。 (人民网2月11日刊发。)

  • 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重生

    9学科27医护456小时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重生 本报讯(中国教育 报 记 者 张 晨 程 墨通讯员童萱)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ICU 病房内,9 个学科、10 名医生、17 名护士,456 个小时与死神的生死搏斗, “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终迎来医院首例危重症患者重生。 2月28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王琦成功 脱 离 呼 吸 机 、ECMO 支持,恢复自主呼吸。记者从院方获悉,这是同济医院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重获新生。 2 月 9 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接到上级命令,开始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同济医院与 17 支援鄂医疗队一起创立多专科临床支持救治危重症患者模式,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 济 医 院 护 心队、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介绍,2月27日上午9时30分,同济医院和另一医疗团队医生开始为病患王琦实施 有 创 呼 吸 机 试 脱机,王琦的各项生命体征十分平稳。两个多小时后,医生们将ECMO管道撤除出了王琦的血管,他也成功脱离了 ECMO 支持。不久,王琦就从ICU转到普通病房。 新型冠状病毒致病的机理学界目前尚不清楚,但病情进展快,重症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救治难度大。实施气管插管进行有创呼吸支持治疗可以抢回更多的生命。与此同时,包括王琦在内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基础性疾病,所以在救治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战时医务处处长祝伟介绍,每天下午3点,光谷院区定时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例会,针对各援鄂医疗队在诊疗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临床问题,多学科合作,组建了多支专科临床支持小分队,即“同济特战尖刀连”,包括护心队、保肾队、护肝队、护脑队、气管插管队和中药特殊治疗队等。 与其他病患不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多系统器官功能的支持、重症感染的控制、营养的支持、呼吸循环及其肾脏功能的支持等。因此,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肾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总结前期治疗经验,对患者特别是危重症患者病情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判并提前干预,各小分队相互补位,及时调整诊疗策略,提出更优的治疗方案,提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 王琦病情好转,犹如一支强心剂给医护人员带来了信心。 “都说给重症患者上呼吸机难、撤呼吸机难,其实最难的是这一过程中的守护。”华山医院专家李圣青感叹, “这个守,功劳最大的就是我们的护士。” ECMO 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在平日的医疗中并不是常规治疗手段。ECMO从置管到拔管 9 天时间专班守护,同济医院护心护理团队一共 7 人,4 小时轮班守一个 ECMO 病人,每小时测定凝血时间、机器流量和转数观察,注意氧气瓶以及卧床病人的下肢康复锻炼,工作量非常大。特别是像王琦这样的危重症患者,其病情一丝一毫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护士们一分一秒守出来的。 “在这里我们就是一支混编的队伍,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所有危重症患者的特殊抢救任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说。 (《中国教育报》2月28日刊发,有删改。)

  • 距堂出路子,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距堂出路子,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作为国家队,大疫当前必须主动担当。找准方向、蹚出路子,打出抗击病魔的组合拳,是必须完成的使命。”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如是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调度下,全国各地 38 支“国家队”、4000多名医护人员投入“同济战场”,成建制接管病区,与同济医院3000余名医护人员协力救死扶伤。 坚守救治防线 在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线,同济医院医务人员和38支援鄂医疗队一起,形成抗疫期间“38+1”全国顶级医院抗疫“天团”,不断提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水平,降低病亡率。 在光谷院区,随着 17 支援鄂医疗队 2月9日进驻,同济医院副院长、光谷院区抗疫重症定点医院院长刘继红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大家聚丝成绳”。 为实现医疗队统一管理、医疗救治统一流程、医疗服务统一质量,2 月 10 日,同济医院和各医疗队组成的战时联合医务处、护理部、专家组成立,建立了医疗队队长联席会议、医务处例会、院区与病区两级疑难病例与死亡讨论制度等一系列例会制度。 3月11日上午,在光谷院区10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刘继红指着桌上的医疗队铭牌对记者说: “从 2 月 11 日起,每天下午 3时,就是在这里召开疑难病例与死亡病例讨论会,各医疗队领队、战时联合医务处、医院专家组成员参加。通过讨论,各医疗队迅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努力实现同质化、规范化诊疗。” 8支小分队24小时待命 许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或基础疾病;各医疗队人员专业结构不齐全。面对这些问题,多学科合作救治显得尤为关键。 王伟介绍,同济医院成立了“插管”“护心”“护肾”“护肝”“营养”“精神心理”“中医药”和“康复”8支小分队,深入临床,积极开展多学科联合救治。小分队在中法新城院区、光谷院区 24 小时待命,面向各病区提供临床技术支持。 插管小分队由麻醉医师组成,为危重症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助力新冠肺炎病人救治工作关口前移。插管 200 余例,插管成功率达 100%。护心小分队由心内科医师和护士组成,对新冠肺炎病人进行早期的心血管危险评估和干预,为病人提供床边 ECMO 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植入等支持治疗。护肾小分队由肾内科医生和护士组成,进行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处理,通过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清除病人体内炎症因子,阻断炎症风暴,避免炎症因子引起多器官功能损伤。 随着处于恢复期的病人数量增加,康复小分队负责做好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早期康复工作。中医小分队深入各医疗队、各病区,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各病区的中医药使用率超过90%。 刘继红介绍,这些小分队集中了优势医疗力量,重点解决单个支援医疗队力量薄弱的问题,是提高新冠肺炎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重要举措。 3 月 10 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通知,要求推广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救治管理经验。 在 3 月 22 日举行的湖北省疫情防控第 52 场发布会上,刘继红说,截至 3 月 21日 7 时,光谷院区累计收治病人 1452 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占 80%以上,累计出院805人,在院574人。 “有 38 支国家队支援同济医院,大家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各个医疗队合作得非常好。”王伟说, “我们不仅治病,还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关怀,这对于救治有很大的好处。” (《健康报》3月27日刊发,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