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出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华中大答卷

    李元元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发言时强调交出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华中大答卷 本报讯(记者粟晓丽 通讯员朱帅 湖北日报记者张晓峰 周呈思)3月26日,湖北省教育大会召开,省委书记蒋超良出席大会,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主持大会。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出席大会并讲话;省政协主席徐立全,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省领导王玲、王瑞连、王艳玲、梁伟年、李乐成、刘雪荣、陈安丽出席大会。我校校长李元元参加大会并作交流发言。 蒋超良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系统阐述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钟登华希望湖北教育系统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先手棋,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把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作为激发教育活力的根本动力,把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强化责任担当,着力克难攻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王晓东就贯彻落实大会精神提出要求,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把牢新时代教育工作根本遵循,坚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定以深化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努力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争当先进、走在前列。 李元元以“强化科技创新,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了我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培育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平台,孵化创新成果,主动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助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有效举措和扎实成效。第一,华中大坚持立德树人,服务人才兴鄂。学校通过强化思想引领,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擦亮“学在华中大”的品牌;通过弘扬创新精神,树立起创新创业教育名片。第二,华中大坚持创新驱动,助推科技强鄂。学校贯彻落实“放管服”要求,为科学家减负,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积极搭建重大科研平台,为湖北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加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湖北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三,华中大坚持服务引领,促进产业富鄂。学校与湖北有关地市共建工研院,将国家级科研基地延伸到企业家门口,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成效显著;学校产业集团直接投资省内企业,在多地投建产业园区,有效提升了湖北产业核心竞争力;学校设立智库建设专项,引导教师多出咨政成果、多谋治省之策,人文智库成为湖北咨政议事的参谋。 李元元表示,湖北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华中大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以时不我待的担当和舍我其谁的魄力,跑出创新加速度,助力湖北建成万亿产业集群,力促形成新的千亿产业增长极,交出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华中大答卷。

  • 要闻简报

    要闻简报 刘仲初来校调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 本报讯(记者潘梓萌)3月5日,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刘仲初带队来校调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校党委书记邵新宇、校长李元元、副校长张新亮参加调研活动。 调研团队现场考察调研了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各单位相关专家介绍了项目运行情况。 刘仲初希望学校进一步改造提升已建成的重大科研平台,努力打造一流平台、汇聚一流人才、作出一流成果;加快在建的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进度;储备后续科研项目,加强规划,保持科研的长远竞争力。 邵新宇指出,国家大科学平台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育人能力,带动科技产业链,培育科技产业中心,为地方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大科学平台建设需要上下一心,学校将大力加强平台建设,也希望省委省政府给予更多帮助和支持。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来校洽谈合作 本报讯(记者粟晓丽)2月27日,校长李元元会见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一行,洽谈校企合作事宜。副校长许晓东参加会见。 李元元介绍了学校发展概况。他指出,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形势下,学校有创新基础,企业有创新需求,华中大与TCL集团既要深化已有合作,也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以多种形式强化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为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变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东生介绍了TCL集团近年来的发展态势,重点介绍了TCL集团在武汉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情况。他表示,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的创新资源和智力资源,是TCL集团亟需的。TCL集团与华中大在发光材料、装备工艺、创新联合体建设等方面已经开展实质合作,希望双方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契机,不断将合作做大做强。 TCL集团、我校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了TCL集团与华中大在印刷显示装备、发光材料、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等方面,开展的项目申报、技术开发、基地建设、产业合作等协同创新事宜及取得的成果。大家希望在现有合作基础上,结合TCL的技术需求和学校的科研基础,继续寻找共同的创新切合点,持续开拓新的合作方向。 校领导会见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副校长 本报讯(通讯员彭雨蒙)3月27日,副校长陈建国会见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副校长Yinong Liu教授一行,双方就两校合作事宜进行了洽谈。 陈建国指出,两校已在管理学科等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且都有进一步全方位合作的强烈意愿。他希望在Yinong Liu的支持和推动下,双方能继续深化务实合作,力争将现有合作升级,打造“铁杆伙伴关系”。 Yinong Liu认为西澳大学与华中大在历史沿革、学科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应把握机会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他期待未来双方能基于目前良好的合作基础,在其他学科尤其是工程学科领域加大合作力度,在学生培养、教师互访、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多合作成果。 西澳大学中国事务代表,我校国际交流处、材料学院、土木学院、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就课程对接项目、学分项目、联合科研等事宜进行了洽谈。

  • “中欧科研快车” 宣讲新动态

    “中欧科研快车” 宣讲新动态 3月26日,由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指导,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主办,湖北省科技厅和我校等单位承办的“中欧科研快车”2019年科技创新合作宣讲活动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举行。宣讲会给一线科技工作者带来了中欧科技政策和中欧科技合作的最新动态,让其有机会搭上中欧科技合作的快车,进入高质量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队伍。湖北省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部分外省单位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宣讲会。 图/通讯员 王娇 文/通讯员 刘荣 徐丹

  • 校党委2019年第一轮巡察工作启动

    校党委2019年第一轮巡察工作启动 本报讯 3月19日,学校2019年第一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暨培训会召开。校党委书记、校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邵新宇参加会议并作巡察动员讲话。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周建波宣读了校党委关于巡察组组长授权及任务分工的决定,并作巡察培训报告。 邵新宇对学校2018年巡察工作给予肯定和认可。他指出,上一轮巡察工作政治定位清晰、问题找得准确、干部作风过硬、工作实绩突出,发挥了政治“探照灯”和“显微镜”作用。对新一轮巡察工作,他强调,要坚持巡察的政治定位不动摇。开展巡察工作,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锻造优良党风校风、加快建设“双一流”的重要保障。 邵新宇强调,2019年第一轮巡察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两个维护”为根本政治任务,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进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巡察工作要注意突出四个重点:一是要重点着力加强政治巡察和政治监督;二是要重点对贯彻中央“双一流”决策部署开展监督检查;三是要重点对班子建设和政治生态开展巡察;四是要重点加强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巡察和监督。邵新宇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巡察队伍的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巡察干部在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好政治和业务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巡察组与被巡察党组织的关系。 周建波对巡察干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形势和任务。巡察干部要将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部署上来,主动适应中央关于中管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二是要提高履职本领。巡察工作要实事求是,精准科学,要本着对组织负责、对师生负责的原则,坚持政治巡察定位,加强对被巡察单位践行“两个维护”、贯彻中央、上级和校党委决策部署等情况的巡察。三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做到严守巡察纪律,加强业务学习,把握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开展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检查。 在巡察实务培训环节,校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主任刘继文为新参加巡察工作的干部讲解了巡察任务、工作规程、进度安排、巡察纪律等内容。 会前,周建波主持召开学校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通报上一轮巡察实施和整改情况,布置新一轮巡察工作任务;召开巡察组组长会议,传达校党委关于开展2019年新一轮巡察工作精神;召开被巡察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就配合做好巡察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校党委巡察组全体成员、校党委巡察办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党委巡察办)

  • 机械学院:让创新教育更接地气

    机械学院:让创新教育更接地气 “H-U-S-T,华-中-科-技-大-学”,一台写字绘画机器人正在讲台上奋笔疾书,这可不是神笔马良的魔法,而是机械学院本科生机电测控综合训练课程设计项目汇报的现场。这个小小的机器人就是2015级机械卓越计划实验班周子良和小组成员的课程作业。他们买来材料,亲手打磨、组装,并将程序写进电脑,从而驱动机器人写字绘画。“我们都特别喜欢这样的上课形式,比以往单纯的上课、考试有趣多了。”周子良一边小心翼翼地操作机器人,一边说道。 让周子良和同学们兴奋不已的,正是机械学院拔尖创新教育体系实践的成果。2018年12月,由机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及其团队完成的“研究型大学机械专业拔尖创新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这套培养体系中,学生不再仅仅只是“考生”,而是成为了真正的“探究者”。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未来能够成为引领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领军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责任与挑战。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丁汉、何岭松等一批教师发现:以往的人才培养存在“有高原无高峰”,拔尖的学生太少;研究性学习、前沿研究机会、工程问题挑战等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不到位,学生成长空间不够广阔;学院资源多集中于研究生,研究型大学一流的学科优势在本科阶段所起作用不够凸显等问题。 怎样才能让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起来?丁汉带领学院教师重构了以能力为导向,科学与工程素养并重的育人体系,提出并实施了“面向问题的研究型课程学习+高水平科研实践+直面挑战性工程问题”的培养方式,以及融高水平创新教育教师团队、一流科研平台、业界同步教学手段和前沿教学研究内容为一体的育人措施。 “理论性课程相对枯燥,学生学得没有兴趣,改变一下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只要运用了原理,无论是绘图机还是自行车测速表都可以。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本课程的知识,还开动脑筋去观察和创新,并且能够融汇贯通其他课程的知识,一举三得。”何岭松开设了两门创新课程,其中一门就是机电测控综合训练。在课堂上,同学们要做出符合要求的装置才能完成课程考核。“他们只要有时间,就在那倒腾,很多学生做出来的装置都非常精彩。” 除了机械卓越计划实验班,机械学子们还有很多选择。他们可以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造个小型机器人去检测桥梁缝隙;也可以去中小企业,组团承接项目,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参加学院的科研计划,申报自己想做的装置,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现实。大家都感觉“从来没有想过,学习可以这么过瘾”。 不仅如此,听院士讲学科前沿,听国际知名教授解析创新教育,听“杰青”在国家实验室开设的专业现场课,进入国家级科研平台接受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拥有发明专利、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奖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事情,机械学子已经习以为常。 在这样的拔尖创新教育体系下,学生们有了飞快的成长。2018年10月,机械学院2016级本科生庞睿团队设计的ATP交互式水龙头获得德国IF设计新秀奖。“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我结识了一大批重视创新、热衷于创新的老师和同学。三年里,我们团队在学院的支持下参加多次设计大奖、展览。与各专业老师、团队完成多项创新合作,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与意识。我相信这些经历,必定是我们未来工作的宝贵财富。” 学院近两届毕业生中,实验班约70%选择赴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国内外高校的充分认可。学生课内外实践成果在各种学科竞赛中累创佳绩,近5年获“互联网+”全国金奖、“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66项;项目实施的“本科卓越实践计划”和“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已由实验班拓展到普通班中的优秀学生;学子们累计帮助44家企业解决90余项技术难题,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表现出了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学校的工程实训和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创新团队,使我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学科交叉中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宽广,有能力去完成更加复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创新教育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创业的勇气和韧性是多么可贵,对我们有多么重要,使我拥有了勇于尝试、不惧挫折的品质。”2017级本科生宁晓也对拔尖创新教育感触颇深。 学生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升和成长的过程。副教授徐江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拔尖创新教育的新要求敦促着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也更多地参与了科研项目,他们的新创意、新想法反过来又给了我们更多启发。”副教授张俐也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们才真正回归到培育人的本职工作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被学生们的热情感染,让自己甚至整个团队都充满了正能量。” 下一步,机械学院将继续在全体本科生中推进拔尖创新教育,努力让拔尖创新教育体系覆盖每一个机械学子,继续完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目标,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学生的潜力是惊人的,只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给一点引导,他们就会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