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两教师获佳绩

    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我校两教师获佳绩 本报讯 11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结果。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建国副教授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特等奖,沈昊驹副教授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一等奖。 本次活动历经省级教育工作部门遴选推荐、参选教师教案和教学视频网络盲评、现场教学展示三个环节,涉及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三个序列中的8门课程,历时4个多月,最终评选出特等奖51项、一等奖143项、二等奖306项。 李建国和沈昊驹从全国700名推荐教师中脱颖而出,通过前两轮甄选,进入现场展示环节。最终,凭借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李建国和沈昊驹分别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不断创优师资队伍、思政课程、学科建设和工作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严格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坚持用心打造精品思政课“深度中国”,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积极融入“大思政”平台建设,增设本科双学位和“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学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思政课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获得感明显增强。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外合作办学校内推进会召开

    中外合作办学校内推进会召开 本报讯 12月5日,我校中外合作办学校内推进会举行。校长李元元、副校长陈建国参加会议。 国际交流处处长廖小飞围绕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申报工作的整体概况作了报告。生命学院党委书记张涛和光电信息学院院长唐江分别汇报了两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进展。 陈建国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合作办学申报工作的协同机制。合作办学是“一把手”工程,院系书记和院长要高度重视。院系作为办学主体,要充分认识其对提升办学实力、引领学科发展、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服务、主动调研,发挥政策指导、对外联络、对内协调的重要作用。 李元元强调,开展“以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是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全校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引擎;要成立相关工作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准施策,统筹明确院校两级工作职责,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要加快建设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以及与国际化相适应的先进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建立有助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治理体系和制度,进一步研究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要加快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相适应的硬件设施,明确具体办学需求和实际承载能力。        (国际交流处)

  • 华中大-伯明翰大学合作备忘录签署

    华中大-伯明翰大学合作备忘录签署 本报讯(通讯员万甜)12月10日,伯明翰大学副校长Jon Frampton一行来校,参加华中大-伯明翰大学合作办学推进会,双方共同签署了两校间关于开展合作办学的备忘录。校长李元元、副校长陈建国参加会议。 李元元指出,伯明翰大学与华中大在专业设置和学科优势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与互补性。过去五年,两校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友谊与合作不断加强,认可与互信不断加深。未来,希望两校通过合作办学和科研合作,在学科交叉领域开展前沿性、探索性研究,探索“医学+”“工科+”的合作模式。李元元还表示,欢迎伯明翰大学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来华中大交流访问。 Jon Frampton充分肯定了双方前期针对合作办学所做的准备工作。他指出,基于两校多年来在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的良好基础,合作办学将进一步深化两校间的务实合作,伯明翰大学校方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陈建国指出,在合作中双方申报院系和职能部门积极作为,为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希望双方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具体的可行性报告,就培养大纲、课程设置、办学成本及预算等提出具体方案,按计划推进各项工作。 在专题研讨会中,我校相关单位就前期的调研情况、合作办学设想,以及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汇报。与会代表就合作办学中的培养模式、学制安排、组建联合工作组,以及各项工作的预期完成时限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

  • 普法宣传展风采

    普法宣传展风采 12月4日,学校举办“12·4”国家宪法日暨校园法治宣传周活动。师生通过合唱、朗诵、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的主题表演,开展了法治宣传教育。法学院普法志愿者还走进课堂、走进社区,开展了普法系列讲座、中小学普法课堂、模拟审判、现场普法咨询等活动。 记者团 陈力 摄影报道

  • 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获评省特级

    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获评省特级 本报讯(通讯员沈牡丹)11月28日,我校档案馆获批湖北省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特级”单位。 近年来,档案馆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工作,健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档案信息化,积极开展校史编研,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总面积5500平方米的新档案馆大楼即将竣工;档案信息化数据容量及数字化程度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评2018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服务型档案馆建设成效初现,目前已形成基于“档案管理系统”“网上办事大厅”“网上代办系统”“中英文翻译系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档案服务效率和质量持续提升;校史文化育人功能逐步增强。

  • 民族之星秀才艺

    民族之星秀才艺 12月1日,来自全校13个院系、11个民族的15位候选人同台献艺,最终5人获“民族之星”奖学金,5人获“民族之星”提名奖。优美动听的歌声,轻盈优雅的舞蹈,多才多艺的各民族青年彰显了我校学子全面发展的优秀品质。 通讯员 束花 阿依克木古丽 摄影报道

  • 106位职工获岗位技能竞赛表彰

    106位职工获岗位技能竞赛表彰 本报讯(通讯员宗雪)12月13日,第四届职工岗位技能竞赛表彰大会举行。24位参赛职工获一等奖,并获评“岗位能手”;82位参赛职工获二等奖,并获评“岗位技能竞赛先进个人”。校党委副书记谢正学参加会议。 校工会主席熊滨提出,希望获奖同志团结和带领更多一线职工不断作出新贡献;希望窗口单位职工向获奖同志学习,立足本职、钻研技术、提高本领;希望全校各单位重视职工队伍建设,培养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技能突出、创造力强的一线职工,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正学指出,各单位要认真总结,持续探索岗位技能竞赛新思路,将竞赛办成窗口单位职工队伍建设的“风向标”,不断提升竞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的新要求,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形成育人合力;要担当作为,持续推动职工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突出政治引领,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职工技能,做好舆论引导。 据悉,第四届职工岗位技能竞赛从4月启动以来,各参赛单位高度重视,广泛动员职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和竞赛活动。比赛累计吸引200多个工种的16000余名职工参赛,在全校各单位掀起了学技术、比技能、创一流的岗位练兵、岗位比武热潮。

  • 两国家重点专项启动

    两国家重点专项启动 本报讯(通讯员段永青 潘庆玲 吴疆鄂)近日,国家重点专项“高性能印刷电子器件的高精度跨尺度喷印制造基础研究”和“非金属活性中心人工酶的构筑及手性生物合成研究”分别通过实施论证。 12月1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高性能印刷电子器件的高精度跨尺度喷印制造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校召开。副校长张新亮参加会议。 项目由我校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尹周平教授主持。项目针对柔性显示等印刷电子器件的高精度跨尺度制造需求,研究印刷电子器件喷印制造的新型材料、功能墨水、工艺机理和装备原理,为印刷电子器件制造提供理论、技术和装备支撑。 尹周平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组织执行总体情况及实施方案。项目专家组针对项目及课题的汇报内容展开深入讨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充分肯定了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并一致表示通过。 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高性能印刷电子器件的高精度跨尺度喷印制造基础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为项目顺利进行与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12月7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度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非金属活性中心人工酶的构筑及手性生物合成研究”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校召开。 项目由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吴钰周教授牵头,联合四川大学、深圳华大基因共同申报,实施周期为5年,总经费为476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启动实施将有助于构建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生物系统制备重要的手性化合物,为生物发酵法绿色化生产手性药物中间体奠定基础。 会上,吴钰周围绕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团队和基础、预期成果与风险,以及经费预算等进行了汇报和说明。与会领导及专家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方案、应用实践部分进行了充分论证,并结合各自研究经验,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经质询答疑和综合指导评议,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目标明确、方案合理、思路清晰、进度计划可行,一致同意通过项目的实施方案论证。 项目团队骨干成员还有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钟芳锐教授、廖荣臻教授,生命学院谢尚县教授,以及四川大学王天利教授和华大基因行磊、赵伟宁。

  • 建规学院上榜临沧市扶贫先进单位

    建规学院上榜临沧市扶贫先进单位 本报讯(通讯员李彦群)近日,临沧市发布《关于表扬全市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我校建规学院作为扶贫先进单位中唯一高校单位光荣上榜。 2016年,建规学院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负责,多学科骨干师生团队参与的精准扶贫工作团队。团队开展定点、设计、智力等帮扶工作,获得地方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助力临翔区顺利通过国家级贫困县退出评估考核。 2019年,建规学院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责,秉持“脱贫不脱政策”的帮扶原则,强化与帮扶对象的紧密联系,持续深化开展帮扶规划工作。在前两阶段帮扶成果的基础上,学院积极响应临翔区关于“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的规划帮扶请求,立足当地自然、产业、文化、社会和政策等资源,借助科学工具,搭建新帮扶工作思路。经统计,学院累计现场工作时间达45天,参与现场调研及汇报工作逾50人次,工作足迹覆盖多个乡镇与村庄,徒步走访行程累计达100 余公里,获得临沧市、临翔区人民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 长江科创智库成立

    长江科创智库成立我校为发起单位之一 本报讯(通讯员杜志章)12月9日,第六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宜宾峰会召开。论坛上,由我校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的长江科创智库成立。 长江科创智库将聚焦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充分整合中央媒体智库、权威学术科研机构、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重要行业企业等各方优质资源,全面搭建集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实践指导、决策参考、产业/项目对接、成果转化落地等于一体的高端权威平台。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创新”圆桌论坛环节,华中智库副院长杜志章作了题为“为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报告。他介绍了我校在长江科创智库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所具备的优势和应发挥的作用,表示我校可以为长江科创智库发展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学术和科技支撑。同时,我校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向上可以辐射到云贵川,向下可以延伸到长三角,因此可以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重要的辐射源和纽带作用。 据悉,长江科创智库由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人民智库主导,中共宜宾市委、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和我校等多家单位积极参与,共同发起。

  • 在挑战中蜕变

    上海置恒电气董事长姚毅在挑战中蜕变 姚毅,1989年毕业于我校自动控制系,现任上海置恒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分会理事,上海宜昌商会会长。历经18年风雨,他创办的上海置恒电气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电气连接行业中的佼佼者。 寻求发展 勇于改变 1989年6月,本科毕业后的姚毅放弃了北京某军事单位担任文职的机会,以储备干部的身份来到广东省一家国有企业做机电设备维护。日复一日的安逸工作让他感到懈怠,消磨了他对生活的激情。“在工厂设备间的工作让我为前途感到担忧,身边有很多同事辞职或者研究生毕业后下海创业都取得了一些成就。而且在市场经济复苏的广东,我们都深受‘辛苦劳、快乐吃’文化氛围的影响。”于是,姚毅选择了辞职,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1993年,姚毅从国企车间主任转身成为一家陶瓷洁具公司销售员。这一次勇敢的尝试,将一名性格内敛、寡言、眼中只有技术图纸的工程师推向了波涛汹涌的市场。尽管路途坎坷、艰辛异常,姚毅还是凭借着坚毅不屈、顽强拼搏的执拗劲坚持了下来。 通过对工作精准定位和对业务持续拓展,姚毅的业务很快覆盖整个华东地区,以年营业额三至四千万的业绩连年夺得公司销售冠军,并在1996年成为公司销售副总经理。关于销售,他通过多年沙场实战总结出经验:确定目标客户群体、提炼自身产品卖点、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销售管理技能。 破茧成蝶 人生质变 2000年,姚毅辞掉了销售副总职位,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然而,一年后,公司资金链断裂,停止运营。姚毅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还欠下一堆债务。忆起当时的心境,姚毅说“只有公司活着,才有延续的希望,我别无选择,只能前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毅发现了电气连接行业的市场缺口。他来到上海,开始再次尝试。姚毅和合作者四处奔波寻找供应商,不断扩大业务对接渠道。虽然资金、人员、市场全是未知,但他们坚持“不放弃当时的选择”。终于,他们获得了一家台湾供应商的信任并取得品牌代理权,公司也逐渐步入正轨,连续多年销售额翻倍增长。 “我时刻记得我还年轻,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走的更远。”“不安分”的姚毅,带着华中大人“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的精神在夯实技术服务和品牌理念的同时,谋划着公司发展模式的转型——从以贸易为主转为以研发、制造为主。2012年,姚毅组建了自己的专业研发团队,创建了规模生产基地,推出卓能连接自主品牌。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卓能电气连接产品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与德国相关品牌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电气连接行业领军品牌,打造了中国电气连接行业“国货”品牌。 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姚毅的人生就在这种不断追求个人奋斗目标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发生了质的转变。 创业真经 寄语校友 姚毅说,上海最大的魅力在于人人都在为向往美好生活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在这里,创业者要有理想与智慧,才能衍生独到的想法,做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创业过程中要瞄准方向,在前人基础上做有创新性的变革,而非推倒重来的革命,在发展过程中以不言弃的精神不断丰满羽翼。 姚毅的这些经验给即将走上创业路或正在创业路上的校友们以启示:开放、勇敢、高效、踏实。他希望校友们在强者如林、智慧交融的上海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多与前辈交流,增长才干,选准适合个人发展的方向;提高效率、脚踏实地地去做,通过时间的锤炼提升格局和思想。 (稿件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上海校友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