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7•初心始燃共奋进

期次:第620期       查看:32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央对学校党委的专项巡视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奋发努力、深化改革,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续写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党的建设与巡视整改

2017年,全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推动工会、共青团改革,促进学校民主管理。严肃监督执纪问责,扎实推进依规治党依法治校有机融合,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治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立德树人的良好环境,为学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017228日至428日,中央第十巡视组对我校进行了专项巡视,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履行政治责任,制订整改方案,推进整改工作。一是对巡视反馈指出的问题,压实整改责任,推进全面整改。二是突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立德树人”两大重点。三是坚持标本兼治,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抓住巡视整改机遇,对基建维修、资产管理、科研经费、附属医院、校办企业等方面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利用典型问题突破,带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截至目前,阶段整改任务基本完成,长期整改任务持之以恒稳步推进落实,做到了以整改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人才培养

深化本科生培养改革。继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出台课堂教学卓越奖、优质奖评选办法和“华中学者计划”教学激励实施细则,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台专项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参与本科生高水平教材建设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取消专业转出限制,实施“一生一方案”“一生一课表”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学籍管理机制,出台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深化本科招生机制改革,实施“优质生源提升工程”,首次推行按院系招生。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修订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工作条例等文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高被引登峰计划”实施成效显著。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结果优秀率提升。2016年,我校研究生以第一和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共计3482篇,比2015年增加264篇。组织编写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课程教材,高水平专业研究生实验课程建设初见成效。经过三年建设,全校52个专业学位点实现校内实践基地(平台)全覆盖。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形成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推免生接收工作,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进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各学位点的质量意识得到增强。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立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师队伍、思政工作队伍、党政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要求核定辅导员岗位数,逐步配齐思政工作队伍。聘任1027人为本科生教师班主任,召开第三届教师班主任工作总结交流会。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思政课堂督导和实践育人环节。深入推进“党旗领航工程”。制订“贯彻落实‘做六有大学生’实施计划”“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就业引导行动计划”。“胡吉伟”班16年坚持学习英雄事迹,弘扬理想信念,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典型。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培养学校并完成首期招生。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邀请业内知名人士参与教学和实践,初步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群,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普通本科生休学创业管理规定,支持学生创业实践。制定研究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强平台建设,在20余家校友企业建立创业实习基地。校友汪潮涌与学校签约捐赠1亿元支持创新创业和脑科学研究。推动导师库建设,3人获评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入选团中央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蝉联“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数第一。本科生参加国际、全国和省级竞赛获奖921项,其中国际奖85项、全国奖489项。

科研与社会服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通过评估验收,转设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是全国首批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积极筹备提升磁场强度,对外开放机时增长25%,用户数量和成果质量进一步提升。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项目用地完成拆迁,项目初步设计获教育部批复。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获得省部共建支持并开工建设。光电信息大楼和转化医学大楼主体结构封顶。积极申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拓展以资本为纽带的产学研创新,探索形成工业研究总院新格局。东盟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我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3项,首次突破700项,获批项目数居全国第四;获批项目直接经费4.72亿元,首次超过4亿元,居全国第七;获批面上项目362项,居全国第五;获批青年科学基金304项,居全国第3。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主持千万级项目32项,是上一年度的1.6倍。全年科研经费18.84亿元,较2016年增长19%。我校学者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30篇,较上年增加149篇,其中在《科学》《自然》《细胞》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74篇。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3项。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712月,李克强总理到附属协和医院调研重大疾病攻关情况,高度评价医院工作。学校启动“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研究,共建“华中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东盟联合研究中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和对口帮扶,规划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深入推进,作为唯一高校代表在全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与湖北技术交易所共同承办华中科技大学服务湖北企业技术需求对接会,首次以“人才招聘会”的形式开展产学研对接。积极响应武汉市“双百万”工程,举办“资智回汉”首场活动暨第十届校友企业家论坛,现场签约重大合作协议和项目35个,签约金额近千亿元。组织武汉市第三批科技成果转化集中签约活动华中科技大学专场,现场签约项目62项,金额达66亿元。附属同济医院连续12年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产业集团全年预计实现合并营业收入达81亿元,较2016年增长23%;合并净利润达到3.2亿元,较2016年增长15%

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马丁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我校医科院士在中国工程院零的突破。10人通过“长江学者”会议评审进入公示环节;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16人入选第三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人数并列全国第二;新增“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1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4人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新增2个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34人入选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7年学校新进专任教师172人,其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有112人,约占65%

人事改革不断深化。制订深化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院系发展指标体系,推动教师分类到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人才制度体系,修订“华中学者计划”实施办法,强化成果质量导向和绩效考核。制订基于岗位职责的管理人员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在绩效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管理人员选拔、培养、激励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严把教师引进关和出国培训关。重视培养培训,通过“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新人奖”等举措,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发展。完善引进教师考核办法和职务评审程序,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和效率。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博士后在站人数达913人,2017年博士后获国家自科和社科基金项目101项。

学科建设与国际合作

加快“双一流”建设。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44个参评学科全部上榜;1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20181ESI数据显示,我校全领域排名全球317位,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十;前1%学科保持15个,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九;工程学保持前1‰并接近前1‱;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2017年进入前1‰,我校前1‰学科达3个,并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七;高被引和热引论文合计480篇,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十。USNEWS世界大学排名282位,居大陆高校第九,计算机科学全球第九,工程科学全球第二十一,材料科学全球第三十八。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八。完成8个学科国际诊断性评估,找准学科短板,提升国际影响。

国际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注重内涵式发展,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网络和平台建设模式不断创新,双一流“国际合作推进计划”初见成效。2017年短期来访专家达1200人,中长期外籍专家增长近一倍,突破150人。通过“高端引智计划”引进的米耀荣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出国境交流本科生人数达1381人,较2016年增加53%。来华留学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国际学生人数达4049人,其中获中国政府奖学金人数居全国第一,研究生人数居全国第二;新增3门国家级、4门省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精品课程;国际学生在“首届全国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竞赛”中获最高奖;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与我校共建的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是我校2007年承办孔子学院以来首次获此称号。

管理与服务

提升管理效能。师生服务中心实体办事大厅投入使用,设有27个服务窗口,可办理服务事项191项;同时还引入了户籍办理、火车票自助取票、天然气圈存、武汉一卡通充值等社会服务。网上办事大厅现有23个单位提供服务,可办理服务事项105项,已有近15000人次申请办理,满意率97%。连续举办三届工作流程设计与再造竞赛,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信息化建设“十个一”工程稳步推进,330个二级单位和实验室网站入驻站群。完成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建立设备、家具账实相符长效机制。依法组织采购工作,集中采购项目和网上竞价采购项目节支率分别达14.6%11.5%。积极筹措资金,学校全年总收入64.32亿元,收入预算完成率为107%

完善制度建设。修订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出台院系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健全校院两级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院系学术委员会规程制定指导性意见,明确在校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修订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出台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实施办法,强化问责,确保上级和学校决策部署真正落地生根。全年出台或修订制度性文件80余项,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民生工作

努力提高师生福利待遇。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调整院系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基础性绩效津贴比重,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新进教师薪酬核拨标准,增强人才引进吸引力。启动全员养老保险改革。2017年全校 11457 名在职和退休教职工参加大病医疗互助,学校配套资金270 多万元,192 人享受互助金补助,金额达 260多万元。开展两次全校性离退休老同志困难补助工作,发放补助金额近100万元。全年发放学生各类奖助学金超过2亿元,困难补助820多万元,减免学费200多万元。

改善校园及周边环境。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完成房屋拆迁。改善校园交通秩序,推动湖溪河治理,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优化存量资源,部分院系办公用房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加强安全生产,实施电力增容,升级改造校园消防安防监控系统。推进架空挂墙光缆入地。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校园治安案件显著下降。曙光养殖场土地征收形成初步解决方案。配合政府工程,东湖绿道二期喻家湖段建成开放。

201710件民生实事稳步推进。1、游泳馆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教育部,建设方案正进一步优化。2、校医院扩建备案申请已获教育部批复,规划设计方案正在报审。3、对家属区周边开展环境集中整治,合理规划停车区域,规范停车秩序。4、师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5、升级改造校园路灯照明系统,安装147块交通标示牌。6、启动学生公寓社区功能化建设,完成三类功能房规划。7、完成8栋公共大楼卫生间改造。8、紫菘路及部分支路改造完工。9、师生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建筑主体结构改造和外立面修复已完成。10、医学院实验教学楼统一安装门禁系统。

2017年同济医学院举办了11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办院成绩,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加快医科发展、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

2017年,我们的进步令人瞩目,成绩令人振奋。这是全校师生员工勠力同心、团结协作、拼搏奋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