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传承

——瑜珈诗社之情怀

期次:第619期    作者:诺逸   查看:45

基于现代的教学模式,却不失古人“曲水流觞”的雅致与写意。你言词,我道诗,他谈古风,各有千秋,滔滔不绝。在思想的碰撞火花中互相融通,互相进步,提升境界,如琴瑟和鸣,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便是我所认识到的——瑜珈诗社。

“有的同学会因为各种事情减少来诗社上课,甚至有的就退出了,但是诗社的老教师们还会不断关注并鼓励他们。如其中一位老教师特别欣赏一位学生,经常打电话给他或者是学院领导,说‘这是个好苗子呀,可不能就这么荒废了’。就这样在老师的坚持下,那位学生在这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采访瑜珈诗社的婉臧老师时,她的这番话给我最深的感触,也把我的思绪引向了那久远的峥嵘岁月。早期对我校的普遍评价都是以理工见长,更进一步应该是以工科见长,这是一种赞誉,但细思却感言外之意,即我们的人文素质方面过于缺乏了。老校长杨叔子有言:“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可见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教育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长廊里,诗词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最为经典的一部分。

创办瑜珈诗社的老师们,当年正是本着复兴与推广诗词的初心,才开一代先河,不致出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断层,不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诗词遭受冷遇,用以强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元典精神。诗社创办之初,还得到时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先生亲手题写的社名墨宝,可谓巨大的荣誉,而诗社后续的发展,也足以匹配这样的荣誉。

在初期的诗社教学中,主要依仗那些无私的老教师们,一谈到他们,婉臧老师便止不住敬佩和怀念。他们是真正的专家,有着极高的学术修养,却不求回报地教授知识。老校长杨叔子实在心疼这些老专家们,就从自己的津贴里拿出很大一部分补贴给他们,当时即被传为佳话。也正是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诗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大成就。

而“墙里开花墙外香”“青黄不接”,是瑜珈诗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白璧微瑕,基于传统必然有着传统的一面,没有做到完全地随着时代推移同步。在外的名声响亮,在内却知道的人不多,的确是处境尴尬。诗社的传播媒介还是以纸质为主,散发墨香的书页自然是文字最好的载体,但是现代社会追求更加便捷和快速的生活方式。当传统的诗词能够基于纸页,又能跳出纸页,得到更好更快速的传播时,高山流水就不仅仅限于面对面的伯牙与子期,你奏响如天籁般的乐章,不论听者在哪里,只要听到,胸中必能泛起涟漪,对这心弦的声音。诗词的妙处,也尽在其中。而诗社,便是为传播和分享此种妙处。

传承与守护传统文化命脉,让优秀的中华诗词文化融进生命,是诗社中的人所孜孜践行的,从耄耋期年、精神矍铄的老者,到儒雅敦厚、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期这份责任,这份信仰,能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这是诗社的宗旨,也是人生哲学的要义。

(作者单位 土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