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我怎能不爱你

——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

期次:第627期    作者:陈会君   查看:103

编前:抢不到座位,就坐上窗台;窗台被占满了,站上几个小时也要听完! 312日开课以来,思政公选课“深度中国”场场爆满,狂刷好评。湖北日报自415日起对该现象进行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报特推出专题,解析“深度中国”的台前幕后。

 

教师以辩论的方式授课,让学生听得过瘾。

 

校园冲击波,“良心好课”抢占我心

411日晚630分,西十二教学楼N101教室早已挤得满满当当,没有一个空座。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闫帅、邹旭怡、刘兴花走上讲台,开讲“深度中国”第五讲“乡关何处——“农民工”究竟该留城还是返乡”。这一课由闫帅主持,刘兴花和邹旭怡对辩。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齐刷刷抬头,听得聚精会神。这是一个手机可随时转移注意力的时代,然而课堂上没有“低头族”。下课后,学生还舍不得离开,围着老师继续探讨。

“如果以到课率和抬头率来论,‘深度中国’课程的效果已经惊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训威慕名观摩后感慨万千,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下《“深度中国”,热在华中大》一文。

“选课时,系统被挤爆了,我‘抢’了第三次才成功。”机械学院2016级学生杨德民说,有的班级超过一半的学生都选了这门课。

         为了不漏掉每一节课,计算机学院2015级学生苟星成曾在东九教学楼C101教室站了两个多小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学生徐雪莲和几个同学坐在窗台上全程听完:“大家都说是良心好课,特意来蹭课。”

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冲击波,不仅仅是抢课和抢座!

聆听“深度中国”,学生们来到一片新天地。大家普遍反映,“视野更开阔,看问题更全面、更客观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青年学子应当怎样真实、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

答案在“二人转”的睿智解读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师杨炳祥同台讲授第一课“峰乎?岭乎?——观察中国的不同视角”。

西方宣扬中国崩溃论的时候,中国为什么一直风景这边独好?杨炳祥从历史文化视角出发,分析大量诸如《资治通鉴》“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的思想,“按照中国现在发展思路,全面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系列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正是朝着避免历史周期律的方向努力。”

黄岭峻打开一扇国际之窗,对比分析不同主义的诱惑偏差。“新自由主义主张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怎么办?政府一定要进行财富的二次分配保证公平。”“一些国家脱离本国实际,套用新自由主义开出的药方,经济跌入低谷、难以自拔。”黄岭峻总结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中国问题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

“只有适合国情的道路才是好道路。”听完深入浅出的讲解,水电学院学生路岚青感慨,“并不是外国的月亮就特别圆。我更坚信,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学生遇到国内问题,会习惯性地问国外是怎样的,喜欢拿西方来比。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往往会得出模糊甚至错误的结论。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回答好。”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说。

心起波澜,“种子”的力量

怎么看待中国的发展大势?青年一代能为国家做什么?

答案在“独角戏”的幽默剖析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秀实以“从‘地矿’到‘脑矿’——科技创新如何助力强国富民”为题,上演“速度与激情”。他情绪饱满地说:“英国人有蒸汽机时,中国并没有本质上的落后。乾隆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并不弱。可是当时的中国,无视科技创新。”随后,满屏公式出现在PPT上。“你们学物理、化学,以人命名的单位、公式中,有中国人吗?”“唯有创新,才能保持大国地位。”土木学院2016级学生彭博深有感悟:“强国之间的转移,都伴随着创新思维的转移。我们要担起创新使命。”

答案在“锵锵三人行”的辩论中——

“乡关何处——农民工究竟该留城还是返乡”课堂上,刘兴花和邹旭怡激烈对辩。邹旭怡主张返乡:“我的一位初中同学,返乡开了淘宝店,今年还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应该顺应农民工的意愿。”刘兴花用数据说话:“国务院的一个课题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想在城镇定居,近六成愿意在城镇买房。”

课堂现场开通弹幕,学生边观摩边发表意见。每辩论一次,学生还通过网络投票。发弹幕还不过瘾,数学学院2014级学生黄泓竣几次站起来辩论:“机械化大生产,能不能带来农民工返乡后的广阔作为?”电信学院2015级学生马富为认为:“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应温情相待。”

黄泓竣即将到复旦大学学习经济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贡献可操作的方案。“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矛盾,而不是片面、盲目地指责。仅仅讨论问题不够,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聆听“深度中国”,有矛盾不回避,有问题积极解决,学生原慧民表示:“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更爱我们的祖国,更渴望为她做点什么!”

夜幕下的校园,春风荡漾,一轮圆月,映照“种子”的向上成长。

光荣使命,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

播撒种子的园丁们在想什么?

有人觉得,现在的思政课很难教。“那是没有打动他,没有触及内心。”“深度中国”课程负责人黄岭峻认为,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接触的信息多,但很零碎,究竟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分析,他们是迷茫困惑的,“众声喧哗中,更需要用高品质的课程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对接。”

“‘深度中国’”在时事热点解析中,融入了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青年学子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增强‘四个自信’。”教务处处长陈刚表示,学校正努力将“深度中国”打造成精品课程。

精品背后,是精力付出。该课程由11位优秀教师联袂打造,每周一个专题,涵盖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从英、法、美工业革命,到当今中国创新战略;从中国春运人口大迁徙,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广袤田野;从特朗普当选后的“各种不确定”,到中国大国外交的布局与自信;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中国实践,到“后真相”时代的网络空间治理……课程的11个专题都精心设计,有的课程还是集体备课、多次演练。教师们利用节假日出门调研,力争将最鲜活的素材搬上课堂。



★用心教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讲好思政课是一种情怀,创新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一份光荣使命。“深度中国”课程的设置,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适应了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期待更多优秀教师走上思政课的讲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闫帅:思政课是在修心,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听完思政课,好像什么也没有,但是过半年、一年,它带来思维方式、逻辑表达、价值观的变化,会让学生突然领悟到其魅力、意义所在。就像蝴蝶效应,蝴蝶扇动翅膀,能带来能量、带来改变。思政课也是一门跟政策、形势结合得非常紧的课,如果不能把课本知识跟生活体验对接起来,理论就会空洞、不接地气,学生就认为无趣无用。

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四年,多则九至十年,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期。从互联网上接触的信息越多,困惑也越多,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往往会得出模糊甚至错误的结论。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回答好。

教务处处长陈刚:“深度中国”是落实我校2017年暑期工作会议中有关深化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工作而新开的首批精品通识选修课程。“深度中国”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研活动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引导青年学子逐步形成和自觉运用“四个正确认识”,从而使得他们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建设中。

★用心评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思政教育要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正是因为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深度中国”才能既有高的“到课率”“抬头率”,又有正确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训威:课堂用了微助教和微弹幕,使用的频率分别为一次至三次,时间都不超过10分钟,恰到好处,是课堂轻交互的典范。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邵献平:“深度中国”走红说明学生关心国家发展。思政课教师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者,让马克思讲中国话,把书本语言变成教学语言,需要教师更多投入、持久付出。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祝福:“深度中国”是从“思政课堂”到“课堂思政”的一个探索。原来思政课是一门课,现在所有的课程都要有思政教育功能,这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的“大思政”概念。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丁茜:现在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家发展,“深度中国”契合了学生的关注点和需要,以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用心学

学生马新政:“深度中国”从多维视角,展现了一个立体化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好的答卷,还需要讲解好、解读好。在我看来,“深度中国”的老师就是“解卷人”,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

学生曾德巍:课堂讲到美国大选暴露了西方政治体制模式的弊端。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在党的领导下,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共同的意愿,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只有适合国情的模式才是好模式。

学生廖加凤:“深度中国”解读了中国人的“基因”,让我更了解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若要拥抱世界,必先了解中国。

学生刘柱:通过国际比较,让我更正确认识了中国特色。我们享受制度优势的同时,也要理解发展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这也是我们将来可以施展作为的价值空间。


 

满满当当的教室